陈飞亚
摘 要:利奇把意义(sense)分为七种,①理性意义,既认知的、逻辑的、外延的意义,此乃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②内涵意义,指一个词除了它的理性内容外,凭借其所指内容具有一种交际价值。③社会意义,指一段语言所表示有关的使用该语段语言的社会环境意义。④情感意义,是反映讲话这个人感情,以及对他任何所谈事情的态度。⑤反映意义,指一个词的一种意义构成对这个词的另一种意义的反映的一部分。⑥搭配意义,只有一个词所获得的各种联想构成的。常常产生于与其它词的同时使用或出现的场合。⑦主题意义,指说话者、作者借用组织信息的方式(语序、强调手段、信息焦点的安排)来传递一种意义。②③④⑤⑥都可以归结为联想意义。因为他们具有同样的不限定、可变化、都可作程度和范围的分析。
关键词:利奇意义;划分;诗歌翻译
利奇对意义的这几种划分,充分说明了意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它给我们指出了在翻譯时,针对意义理解的一个方向。进一步来说:“对翻译而言,最有效的、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在理论上明确了意义不是给定的,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文本的意义不是词与意义的简单相加。要产生意义,需要交流的双方参与,需要交流者双方所处的特定环境,需要激活意义所不可或缺的交流的社会性。”同样,至于诗歌的意义,它的产生当然依靠读者(在此指译者)与作者的互相参与,需要读者与作者特定环境的制约,需要读者激活其意义的社会交流性。虽然意义的种类繁富,确定他的关键在于交流性,只要达到交流的目的,意义才得以确立。这对于日常语言交际是完全可以的,对于诗歌——这门升华了的语言(poetic heightening of language )它的性质与一般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赵俊欣先生认为,文学语言的一般性质是:①多样性。②非规范性。③独创与形象性。④包罗万象。⑤个性色彩与美学意图。因此文学语言并不仅仅是达到意义信息的交流而已,而是要同时达到意义美的效果。也就是要有雅各布森的“文学性”(literariness)。对于诗歌来讲,也就是王宏印先生(2005,152)提出的“诗味(poetic taste)”。诗味包括“意”与“味”。杨绛先生认为,原文的内容乃是意义,原文的弦外之音,含蕴未吐的意思是味。王宏印先生进一步认为,意和味的问题涉及的更多的其他的问题,如文化的问题(cultural consideration),主要表现译者于译语采取异化和归化。倾向问题(ideological inclination),翻译中由于语言、文化、个性气质的差异,时而会偏离或者改变原文的倾向。所以意与味的问题要比形式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在翻译的作品中,只要把原文的意与味译出就做到了意美。下面我们就四家翻译的《西风颂》来探讨和研究以上问题。诗歌翻译首先接触的是词汇,一般的认为他们与散文不同,因为他们“最精练,最具音乐性”。所以我们必须从词汇入手。首先是恰当问题,因为“用词恰当,用莫里哀的话来说,是‘所有规则中的大规则(la grande règle de toutes les règles)
(1)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查译:秋之生命的呼吸。
王译:你把秋气猛吹。
江译:秋之实体的气息。
黄译:你这秋的精气。
查译较恰当。也较接近原意。王直接以拟人手法翻译拟人的句子,也传达了愿意,但用了“把”字句,且后接“猛吹”,于后边的一扫而空有重复之嫌。江译太过受原语being的限制。诗句中出现哲学核物理学方面的词汇“实体”完全可以,但意义稍嫌宽泛,因为这个实体所指不明。删除不会影响本来的意义。黄译为“精气”不太恰当。英语breath一词本身有spirit,animation ,vitality ,life之意,可译作“精气”,汉语“精气”在哲学上指构成人和万物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同时又是医学上的术语(《词海》1989, 2176)。在此诗中,根据诗歌的深层意义似乎可以用“精气”,但是,原诗下文正要表达的意思是,秋的这种气息,其摧毁生命,又保护生命,并非指秋天的自己的生命。再者,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秋季一来到,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如杜牧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韩偓顿觉“已谅天气未寒时”、孟浩然观察到“气蒸云梦泽”等)都是一种气息。即使古人要表达这种“精气”的意思,亦不会直接用该词汇,而用诸如“秋水,秋山,秋意,秋色,秋露,秋月”或干脆用“秋气,秋风”而代之。所以用“精气”翻译,应该是纽马克)所谓的“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精气”给人的语意联想,已经大大超过了原语的信息承载程度,似乎又脱离诗歌的语域。
(2)Unseen presence,风是看不见的,故如此说,presence出现,存在。
查译:你无形
王译:不露脸
江译:无影无形的出现
黄译:没看见你出现
查译和江译翻作无影和无影无形把握了原诗的意义。查译表面上似乎漏掉了presence,但丝毫不影响整个意义的表达。王译作“不露脸”,语涉庸俗(banality)。若把黄译与后边的句子相连会前后矛盾,假如没看见的话,怎知落叶已经被横扫,可能诗人是在想象,事实是诗人当日的观察。雪莱自己的注释里说“这首诗是在佛洛伦萨附近阿诺河边的一片森林中而作,那天气温变暖,狂风大作,水气聚集,大雨瓢泼。”(this poem was conceived and chiefly written in wood that skirts Arno,near Florence,and one day when that tempestuous wind,whose temperature is at once mild and animating,was collecting the vapors which pours down the autumnal rains.) 可见此乃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