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杏,李玉珠,叶艳君,陈 敏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治疗及护理模式更多侧重于减轻癌症所带来的躯体疼痛,治疗模式亦锁定在减轻患者躯体疼痛并延长其生命上,对于癌症患者心理支持治疗的关注度较少[1]。伴随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癌症的治疗已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介入治疗是癌症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其经过临床数十年的发展,在癌症治疗效果上已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介入治疗宣传过少,大多数癌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前仍存在明显的心理顾虑,如担心介入治疗效果、介入治疗对身体的损伤,尤其是对于介入治疗等待期的癌症患者,其心理变化更为剧烈、复杂[3],妥善地对癌症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负面状态,无论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还是术后的康复均有明显的作用。笔者前瞻性分析了我院采用社会心理护理在改善癌症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心理状态效果,现报告如下。
将2014-01—2015-12间本院介入科收治的拟择期行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74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7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6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6.8±11.3)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例,高中及中专19例,初中及以下13例,临床诊断:肝癌18例,肺癌7例,结肠癌5例,鼻咽癌4例,食道癌3例;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6.2±11.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例,高中及中专15例,初中及以下15例,临床诊断:肝癌19例,肺癌8例,结肠癌6例,鼻咽癌2例,食道癌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癌症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纳入标准:(1)入院时经美国精神科协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 4 版)[4]诊断符合焦虑及抑郁的标准;(2) 均为癌症患者;(3)均采用介入治疗;(4)年龄≥18岁;(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年龄<18周岁;(2)伴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3)不同意本研究内容。
对照组患者实施癌症患者常规介入治疗护理,包含癌症患者常规住院护理、健康教育(癌症相关知识、介入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其他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及心理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会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3.1 护士心理护理: 护士作为日常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其在实施日常的生活照料间隙,充分利用与患者沟通的时间,了解患者心理不良状态的原因,并针对各种原因所引发的不良心理问题实施干预,如部分患者担心介入治疗效果,护士则详细说明介入治疗的方式、方法,以往成功治疗的经验;如部分患者担心身体无法耐受介入治疗或介入治疗后增加疼痛,护士则说明术前均会严格的执行相关检查,只有在检查合格后才会实施手术,并强调介入治疗相对微创,对身体损伤小,术后疼痛轻。
1.3.2 家属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家属及患者主要照顾人的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了解患者的文化、家庭、职业及个人生活境遇,指导患者家属及主要照顾人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实时的耐心倾听,耐心开导,鼓励其乐观的应对病情。指导家属使用一套完整的催眠训练,在患者出现严重的负性情绪指导其放松心情,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另外部分患者由于疾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开支,内心常有愧疚感,护士指导患者家属及主要照顾人提供更好的家庭心理支持,耐心开导其负面情绪的来源,用语言或肢体接触的方式宽慰患者。
1.3.3 病友心理支持: 由介入治疗科联系以往登记在本院介入治疗后获得理想效果的癌症病友,说明本次干预的目的及方法,邀请其参与到癌症患者介入治疗心理支持护理计划中,由癌症病友针对以往治疗的经验、治疗后的效果,对患者实施现场答疑解惑,并针对患者可能流露的心理负面情绪进行开导,以以往治疗的经验告知患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说明良好的心态对于后期的治疗及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1.3.4 社会关爱团体的心理治疗; 人与社会人群的正常交际是社会良性运作的基础,是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方式,而社会关爱团体作为爱心的提供者,为癌症介入治疗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往往有良好的效果。社会关爱团体送心灵温暖前由介入科专科护士针对癌症患者介入治疗前的普遍心理状况及部分特殊患者的心理类型进行详细说明,安排单独的宣传教室由社会关爱团体问询、了解患者的疾病,与患者沟通以往生活的经验,鼓励患者分享或社会关爱团体分享以往生活中的趣事,与患者共同做一些小事,如:剪漂亮的图纸、共同朗诵美好的文章、诗歌,激发其乐观的态度及对乐观生活的信念。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5]及抑郁自评量表(SDS)[6]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干预1周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过程中由护士进行说明,患者对项目的调查内容如有疑惑,护士应进行解释说明,调查过程中严格禁止护士对相关调查项目进行示意,完全由患者按照主观判断进行选择。SAS量表及SDS量表均包含20个评分项目,评分方法为4级评分法,分别得分为1~4分,总分范围为20~80分,其中SAS评分<50分为正常,SDS<53分为正常。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估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01。
癌症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意味着死亡,且由于癌症本身及后续的药物治疗带来了诸多症状,将引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心理负面情绪明显增多。Gallo JJ[7]的一项针对女性大样本研究发现,女性人群长期伴有抑郁情绪,将显著增加乳腺癌发病的风险,且抑郁情绪还将增加肿瘤预后不良的风险,提示负面情绪与肿瘤的发病、进展及治疗预后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介入治疗已经日渐成为治疗癌症的新技术,其具有安全性高、治疗效果理想、创伤及副作用少等优势,但介入治疗前的负性情绪可能直接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因而对癌症患者介入治疗前进行心理专项干预十分必要。本干预采用前瞻性研究思路,分别对两组癌症患者采用常规干预及社会心理干预,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01)。提示社会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癌症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社会心理护理与传统的护理方法最大的区别是:(1)形式多样: 传统的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多为宣教式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简要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双方的互动较少;社会心理护理是一种多方参与、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手段,其实施干预人群包含:护士、家属或照料人、病友、社会团体,干预人群选择上灵活多样,且不同干预人群干预的侧重点不同,护士在社会心理护理中扮演的是专业知识指导者,家属扮演的是亲情护理实施者,病友扮演的则是成功治疗的宣导者,社会团体扮演的则是社会性大爱传递者。(2)侧重全体及个体化差异:传统的护理模式护士日常工作重、任务繁忙,在心理护理上花费的时间较少,效果不佳;而社会心理护理不仅弥补了干预者角色单一的弊端,且其干预侧重全体及个体差异;全体性的干预包含对患者疾病认知、介入治疗的认知干预,普遍心理负面情绪的病友解疑答惑,社会性大爱的传递,个体化差异则包含了护士针对患者具体心理问题的个性化解答、亲属的悉心心灵宽慰。
社会心理护理在癌症介入治疗前是改善患者心理负面状态的有效方式,但在具体实施中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把控:(1)护士心理干预前建立充分的信任感是实施干预的基础,部分癌症患者入院后可能出现躯体化、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护士实施干预的前提是沟通,而信任是沟通的前提;(2)家属心理护理实施的关键是陪伴,亲情是能让人心情处于放松、愉悦、安全的良好方式,亲属实施心理干预的出发点是陪伴,语言的宽慰及肢体上的接触及护士指导的催眠均是手段;(3)病友实施心理护理应注意情绪的控制,癌症患者部分经介入治疗后,预后理想的癌症患者在分享自己治疗体会时应控制住自我情绪,悲观、消极的情绪不应释放,乐观向上的态度应更多的宣扬;(4)社会团体实施干预应注意度的把控,部分社会团体成员实施干预过程中可能会流露出对介入治疗预后不理想的担忧,聆听患者倾诉时可能会缺乏耐心,急于表达自我的情感或思想,造成患者表达情感不充分,在进行团体活动时过于激动,引发活动完成后情绪起伏大,不利于负面情绪的消除。
综上,社会心理护理是一种针对癌症患者介入治疗前的新方法,其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干预人群广泛及侧重个体化差异等优势,可有效改善癌症介入治疗患者的负性情绪。
[1] 赵春艳.浅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209-210.
[2] 鲍黎明.心理干预对癌症放射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73-74.
[3] 吴家晟,田俊,黄丽芳,等.心理因素对恶性肿瘤治疗影响的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4):4-7.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160-204.
[5] 张海微,吴蓉蓉,黄伟平,等.个性化护理模式对男性泌尿外科患者围术期生理应急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142-145,149.
[6] 杨佳,刘健,张金山,等.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534-536
[7] GALLO J J,ARMENIAN H K,Ford D E,etal.Major depression and cancer:the 13-year follow-up of the Baltimore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sample (United States)[J].Caner Causes Control,2000,11(8):75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