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天
(上海世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001)
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由此可知,如何提高医疗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提高医疗质量是当下医疗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1]。本文阐述现阶段上海市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分析总结目前管理模式下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PDCA循环体系,希望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上海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是由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简称事务中心)、上海市医疗质控管理中心(简称质控中心)及医疗机构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市级三级医疗质控管理
各级部门的职责如下:
事务中心:把控全市的医疗质量的发展方向;拟定和落实全市医疗质量的规章制度;制定上海市质控计划、质控标准和督查方案;开展医疗质量控制研究等工作。
质控中心:质控中心根据事务中心指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及质控标准等,不定期的对下级质控中心和医疗机构质控人员组织培训;组织专家到医疗机构开展督查工作,并将督查结果汇总上报至事务中心等工作。
专家督查组:每年会有上、下半年两次的督查工作,根据质控中心下达的质控任务和质控标准到医疗机构进行督查工作,通过打分的形式,监督和检查医疗机构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医疗机构:根据上级部门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再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实施办法;积极配合督查专家的督查活动等。
上海市医院内部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是由院长、质控办及医务人员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医院三级医疗质控管理
各级部门的职责如下:
院长:执行市级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分析、评价和反馈医疗质量医院的医疗质量问题,不断改进医疗质量等。
质控办: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汇报;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等工作。
质控小组:根据质控办下发的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参加质控办组织的会议,反映问题等。
医务人员:执行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目前的市级和医院内部三级管理模式实现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上级部门信息下发和下级部门信息上报的周期较长;市级管理和医院内部管理两部分相脱节;事务中心不能全面掌握各医院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事务中心制定的督查标准不能根据各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没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医疗机构对于自身医疗质量情况不能及时、全面的上报至市级平台等。为此,本文提出了双PDCA循环法,用来改善目前管理模式下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双PDCA循环法是由外部循环和内部循环两个循环体组成,图3所示,外部循环是市级质控管理循环体,内部循环是医院内部的医疗质控管理循环体,内外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并且打通市级和医院两个管理体系,确保上级部门的指令下发和下级部门执行情况的上报。
图3 双PDCA循环
外部循环是由市级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与专家督查组共同组成的全市PDCA循环体系。具体循环方式可用4个阶段来展示反复循环的工作程序:(1)计划阶段(Plan):由事务中心把控全市医疗质量,找出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根据原因和问题制定计划、标准、规范及解决方法,并下发到各质控中心;(2)实施阶段(Do):质控中心根据事务中心的指导性文件和标准,制定符合自己质控中心的具体实施方法,下发至医疗机构;整理和分析下级部门上报的反馈的结果,上报至事务中心;(3)检查阶段(Check):专家督查组到医疗机构现场检查相关政策、标准的实施效果,将督查结果上报至质控中心;(4)处理阶段(Action):医疗机构对事务中心制定的标准、规范的执行效果,被层层反馈到事务中心,事务中心针对全市医疗机构的执行情况,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针对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随着PDCA的不断循环,医疗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内部循环是由医院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与质控小组共同组成的医院内部PDCA循环体系。具体循环方式可用 4 个阶段来展示反复循环的工作程序:(1)计划阶段(Plan):由医院主管院长把控全院医疗质量,其中有两部分职责,一是将上级部门下达的执行标准和规范下达至质控办,二是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医院的医疗质量改进方向和方法下达至质控办;(2)实施阶段(Do):质控办根据主管院长的下发的文件和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法,下发至各个具体业务科室及医务人员,并整合和分析下级部门上报的反馈的结果,上报至主管院长;(3)检查阶段(Check):各质控小组不定期的到各个科室检查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并汇总检查结果上报至质控办;(4)处理阶段(Action):医院各个业务科室和医务人员对质控标准、规范的执行效果,被层层反馈到主管院长,主管院长针对全院各个科室的执行结果,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向,针对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
双PDCA循环的实施打通了市级管理和医院内部管理两个管理体系,有助于事务中心全面掌握各医院医疗质量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可根据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质控督查标准等;有助于医院全面上报各个医院内部的医疗质量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难点等[2]。双PDCA循环法的内、外两部分循环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辅相成的,外部循环主要是提升全市整体医疗质量水平,而内部循环主要是提升医院自身的医疗质量,最终达到提高上海市医疗质量的目的。
双PDCA循环体系庞大、部门数量多等特点,因此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今后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可以使质控信息更加的真是可信,也使信息更加全面、快速的实现汇总和分析,实现数据上报和指令下达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想要提高医疗质控管理的水平,需要加强对质控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质控管理人员必须要尽职尽责,遵守纪律和规则,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知识。
加大资金的投入,有助于改善质控管理人员的管理环境,建立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全套的工作设备,制定完整的资料保护措施等。
[1] 涂自良.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28-30.
[2] 郑大喜.医院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的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2093-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