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兴云,吴进生,胡登华
(1.万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海南 万宁 5715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肠镜室 重庆 400016)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通过肠道时受到阻碍,也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急腹症。肠梗阻不但会导致全身性生理紊乱、消化道局部损伤,甚至还可能引起休克、毒血症,若病情持续进展还可能导致死亡。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等[1]。临床中将肠梗阻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肠梗阻,作为肠梗阻的开始阶段,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导致其他类型肠梗阻的基础,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导致肠壁缺血坏死,所以选择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就显得尤为关键[2]。本次研究采用结肠镜复位术治疗慢性结肠扭转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进修医院2011-02—2016-05间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04例,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2例,所有患者经结肠镜或者钡剂灌肠检查结果显示局部肠管存在严重扭曲,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慢性结肠扭转。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无精神疾病,本次实验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试验。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8.7±5.3)岁;实验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6.7±4.5)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保守治疗:禁食禁水、抑酸、补液、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休克和中毒;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结肠镜复位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术前实验组患者根据自身病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润肠通便、清洁灌肠、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有利于结肠造影检查的顺利开展,结肠造影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的结肠扭曲梗阻部位。患者选择右侧卧位或者左侧卧位,将结肠镜插入,操作者应根据实际的肠道具体情况来嘱患者进行体位变化。将结肠镜缓慢推移到结肠扭转部位,肠腔闭锁表现为放射状或者鱼嘴状,观察该处结肠黏膜的血运、颜色以及蠕动情况,观察肠壁是否存在穿孔和发黑情况,判断其走行方向,通过结肠镜操作技巧,让结肠镜镜头穿过扭曲部位,少量反复充气,轻轻推拿结肠镜,合理稳健调整结肠镜头,然后反复进行充气吸气、退镜进镜、套吸、钩拉、解袢、缩短和取直肠管,患者应在检查中合理配合翻身,更换体位,同时助手应对患者腹部进行按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膝胸位,在对患者肠腔进行合理判断的基础上轻轻滑进结肠镜,也可以对肠腔进行吸气挤进闭锁,在经过扭转部位后,继续向前推进结肠镜,合理旋镜、退镜,取直、缩短肠腔,复位扭转部位。完成结肠镜检查后,告知患者应进食低渣、短纤维食物,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记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腹痛缓解程度。(1)临床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排便、排气恢复,腹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则为痊愈;患者腹胀显著改善,腹痛完全消失,排便、排气有效恢复,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则为显效;腹胀、腹痛以及腹部X线检查结果有一定改善,无恶心呕吐,存在排便、排气则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腹部X线检查结果无变化则为无效。(2)腹痛缓解情况: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观察
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1.18±0.42)分、(3.32±0.07)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肠扭转是指以肠管本身纵轴为中心扭曲和结肠系膜为轴的部分肠襻扭转。不同地区发病情况各异,可发生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40~80岁,以老年男性多见,主要的发病部位以横结肠中段、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脾曲、结肠肝曲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排便、排气减少,长时间给予解痉药物或者导泻药物治疗并没有显著改善,不适症状反复出现,加剧患者的痛苦,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合并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几率则较高[3]。不同部位的结肠扭转临床表现各异。如脾曲、结肠肝曲等部位的肠管发生严重扭转,临床表现为脾曲综合征、肝曲综合征;如是横结肠等部位的肠管发生扭转,腹痛腹胀较明显,青年患者较多见,体位姿态的突然改变或剧烈的体育运动是发病的常见原因;乙状结肠扭转多见老年人群,其多有反复发作史和长期的便秘史,老年患者肠系带比较松弛,肠系带活动度较大,在身体活动之后出现肠扭转的几率较高,尤其是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群[4-6]。若乙状结肠发生360度以上的扭转,则可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其是引起结肠绞窄的一个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发生几率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
慢性结肠扭转是引起功能性肠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可复性的扭转。本次研究应用结肠镜复位术治疗慢性结肠扭转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患者恢复快,有效改善预后,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腹痛缓解程度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结肠镜复位术治疗慢性结肠扭转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经过充分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术前术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结肠镜复位术治疗前,应进行充分有效的术前准备和突发各种意外预案准备,能有效提高结肠镜复位术的成功几率,提高安全性。(2)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给予营养支持、润肠通便、胃肠减压以及清洁灌肠等治疗,有效缓解不完全肠梗阻,从而有利于结肠镜检查的顺利开展[7]。(3)明确梗阻部位,详细了解结肠扭曲情况及周围附属器官,认真观察梗阻部位的结肠血运状况和肠黏膜状况,准确判断肠腔走向,防范降低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4)结肠镜扭转复位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多注气,防止增加闭袢肠管内的压力。(5)对于病情重、年龄大的患者,则应在明确诊断和外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内镜复位治疗,尽可能预防肠梗阻导致的感染、心血管并发症[8-9]。(6)因肠绞窄而出现的结肠缺血坏死、穿孔、腹膜炎等或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不宜手术的,禁行结肠镜复位术治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内镜操作也存在风险,要求术者应具备熟练和精湛的内镜操作技术,并对结肠解剖结构特点比较熟悉,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吸气和充气相结合等。
综上所述,结肠镜复位术治疗慢性结肠扭转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恢复快,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海英.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68例内科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0):17-18.
[2] 姚磊,屈兵,周珞华,等.手术治疗慢传输性便秘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15例体会[J].腹部外科,2012,25(6):373-374.
[3] 赵晓.中医内科为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48例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8):181.
[4] 黑宗云.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内科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4):352-353.
[5] 张继东,淡灵霞.手术治疗慢传输性便秘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15例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178.
[6] 马培新.浅谈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9.
[7] 顾炜.中医内科为主治疗社区不完全性肠梗阻4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287.
[8] 刘冰,孙冬.老年人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67-168.
[9] 苏文新.中医内科为主治疗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