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廉杰,张新贵,牛 靖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南阳 473010)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冠心病治疗方法,CABG治疗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桥血管再狭窄程度。医学报道证实,CABG治疗1年后患者的静脉桥血管鼻塞率在15%~30%之间,10年后大隐静脉桥(SVG)梗阻或狭窄发生率在50%左右,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会逐步加重。本研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回顾分析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01—2015-01间收治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按照患者入选研究顺序的单双数将其分为优化药物治疗组(ODT组)和在此基础上给予桥血管或者原位血管介入治疗组(PCI组),每组均纳入60例病例,且不同病例之间治疗前检查结果和数据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ODT组患者接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强化他汀类、低分子肝素、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等优化药物治疗,同时,控制患者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症状。PCI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桥血管或者原位血管介入治疗。
两组观察对象入院时各项一般情况指标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入院一般情况(n=60)
PCI组观察对象治疗后3个月内内分泌、血红蛋白、心肾功能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ODT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所示。
PCI组观察对象10例胸痛症状改善,约占16.67%,49例胸痛症状完全消失,约占81.67%,且3个月内无死亡病例。ODT组观察对象14例胸痛症状加重,约占23.33%,胸痛症状改善14例,约占23.33%,20例胸痛症状未见改善,约占33.33%,12例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约占20%。由此可见,PCI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ODT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指标情况分析
自变量设定为EF、LV、BNP、Cr、Hb、E、NE、ALD、AngII、PRA、糖尿病史、高血压病、桥龄、性别和年龄等,因变量设定为胸痛症状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在取出混杂因素后,以P<0.05为标准,对患者的回归分析结果加以分析,Hb水平为胸痛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即95%CI为0.000~0.828,OR为0.018,P=0.04,Wals为4.231,Se为1.940,B为-3.991.
EF与E(P<0.01,r=-0.460)、NE(P<0.01,r=-0.778)、ALD(P<0.01,r=-0.678)、AngII(P<0.01,r=-0.666)、PRA(P<0.01,r=-0.648)等神经内分泌因子之间呈现为负相关的关系。BNP与E(P<0.01,r=-0.461)、NE(P<0.01,r=-0.794)、ALD(P<0.01,r=-0.674)、AngII(P<0.01,r=-0.771)、PRA(P<0.01,r=-0.661)等神经内分泌因子之间同样呈现为负相关的关系。
肌酐与BNP(P<0.01,r=0.318)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与Hb(P<0.01,r=-0.820)和EF(P<0.01,r=-0.412)之间则为负相关关系。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心脏疾病,常用治疗方法为CABG、PCI和药物治疗,其中,CABG对于复杂病变患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患者远期存在桥血管阻塞的风险,CABG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患者病变冠脉也会有所加重,进而诱发新的病变。研究证实,针对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常用治疗方法为:药物洗脱支架改善患者预后,从而降低静脉桥血管远期再狭窄率,或是提高介入治疗技术、改进治疗设备,从而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率[1-3]。大量的单中心和多中心研究均表明,既往有CABG史的患者再次行CABG其死亡率明显升高,出于此种考虑,在血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PCI是更好的血运重建策略。PCI治疗是可取的方法,一方面,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成熟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极大改善了PCI的近期预后,尤其对于静脉桥血管可明显降低远期再狭窄率。血清肌酐反映肾功能情况,肾功能差则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少,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超声心动图已成为目前无创评价心室舒张功能最为重要的方法,本研究超声心动图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左室舒张末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与以往冠心病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升高,且与心功能分级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的结论相符。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在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情况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患者,其内内分泌、血红蛋白、心肾功能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ODT组(P<0.05)。同时,PCI组胸痛症状改善率为100%,3个月内死亡率为0%,而ODT组观察对象胸痛症状改善率仅为67%左右,3个月内死亡率约为20%。由此可见,PCI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ODT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观察对象治疗后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接受优化药物的基础上给予桥血管或者原位血管介入治疗,有助于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改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有效改善,因而具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1] 涂小文,黄国铭,王红茹,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近期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5(12):6743-6744.
[2] 荆丽敏,娄书艳,任素梅,等.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加强随访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6) : 738-740.
[3] 孙月玲,苑淑丽,孙波,等.国产 Bu MA支架在冠心病大小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2) : 98-101.
[4] 王钊,李国庆.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闭塞经皮介入开通原冠脉14例探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2(1):26-30
[5] 刘爱民,罗承锋,罗翊芝,等.贫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4):247-249.
[6] 高薇,蔡久英,江珊.心力衰竭患者部分神经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卡维地洛的干预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6,2(1):45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