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奕忠,张小惠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内科 , 广东 深圳 518103)
腔内心电图在中心静脉置管术导管头端定位中应用较为广泛,使用心电导联线将心电监护仪与中心静脉导丝进行连接,在置管过程中观察监护仪中心电图上P波特征,以判定导丝头端是穿入位置[1]。相对X线下置管,可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辐射和费用,且具有更为广泛使用适应证。临床中通过心电图判定导丝位置,关键在于获得清晰、正确心电图,分析影响腔内心电图稳定性相关因素,在临床中积极避免,可有效提高操作效果和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2]。
选取2015-02—2016-01间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行采用腔内心电图导管头端定位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成人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3.8±5.3)岁;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118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42例。
(1)所有患者均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2)术前行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电图。(3)排除有心脏起搏器患者。(4)排除带有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无法清晰显示心电图图像患者。(5)排除置管后经X线检查发现导管头端未进入上腔静脉中患者。
患者取平卧位,连接设备仪器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体表心电监护仪监测,将患者心电图像放大适宜倍数便于观察,主要观察Ⅱ导联图像。当导管置入到预计位置下5 cm位置时,调整支撑导丝头端与导管头端齐平,将心电引导线经转化器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将金属端与支撑导丝连接。导丝在预计位置下5 cm、2 cm和预计位置时,停顿15 s后打印心电图。根据心电图图像是否稳定,将患者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置管途径、置管部位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χ2趋势检验)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0例患者经腔内心电图行导管头端定位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心电图稳定127例,心电图不稳定33例。单因素分析得出不稳定组患者身高高于稳定组,PICC置管途径、左侧置管均多于稳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身高及置管途径为影响腔内心电图行导管头端定位下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术心电图不稳定危险因素。详见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
腔内心电图定位成年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对X线造影下中心静脉置管术可有效减少对患者辐射和经济压力,同时能适用于不能搬动危重患者操作,具有更为广泛临床应用价值[3]。获得稳定、清晰心电图图像为提高定位和置管准确性关键,研究指出,腔内心电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稳定心电图获得率约为95%[4-6]。本次研究将我院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使用腔内心电图行导管头端定位患者根据心电图图像是否稳定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不稳定组患者身高高于稳定组,PICC置管途径、左侧置管均多于稳定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心电图稳定性危险因素为患者身高和置管途径。
身高越高患者,导丝穿过途径越长,对获得信号稳定性越差,从而易获得不稳定心电图图像。研究指出,腔内心电图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其中导丝长度和导丝经过部位均能影响心电图图像稳定性[7]。因此,临床中针对身高较高患者应更为准确操作,以避免长途经置管影响心电图稳定性,增加定位难度。置管途径对心电图稳定性影响临床中研究较为广泛,中心静脉置管术主要包括CVC和PICC术,其中PICC术长度远长于CVC,且导丝较CVC细,因此PICC术获得心电图信号不如CVC[8]。研究指出,CVC导管具有短、粗特点,粗的导丝在实验过程中有助于导联建立和连接,同时信号传播途径较短,受到干扰较小,获得心电图图像更为清晰[9]。临床中研究指出,PICC置管术时,在保障置管顺利同时,可对导丝做改进,如采用直径粗且由多根细金属组成螺纹导丝,更有利于将心电图信号进行传递,可获得更为清晰心电图图像[10]。另有学者研究指出,心电图信号除本身因素外,还应注意超声探头、无线电信号及相关医疗设备干扰,在操作过程中应积极避免[11-12]。
综上所述,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术使用腔内心电图行导管头端定位,影响心电图稳定性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身高及置管途径,临床中应有针对性预防,以获得稳定心电图图像,提高定位准确性。
[1] 卓亚娟,冯乐玲,江军歌,等.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9):868-870.
[2] 黄建业,丁如梅.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置入PICC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4,29(14):51-53.
[3] 林翠芬,肖娓珠,柳燕瑛,等.心电图对PICC尖端最佳位置定位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3):38-40.
[4] 郭素萍,徐莹,王龙凤,等.腔内心电图引导在PICC置管长度预测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0):2940-2942,2943.
[5] 赵洁,姚晶晶,陈敏,等.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J].护理学杂志,2015,30(23):36-38.
[6] 赵文.心电图引导上腔静脉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尖端定位法[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12):1015.
[7] 覃慧敏,冯毕龙.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5,23(6):384-386.
[8] 杨婉仪,陈少敏,魏如蓉,等.静脉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 PICC 置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4):127-128.
[9] 郭玲,秦英,王国蓉,等.成人中心静脉置管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24-727.
[10] 蔺波,蔡蕊,唐英,等.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置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8):1094-1096,1097.
[11] 王靖,刘玥,王申,等.前端开口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心电图尖端定位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3):316-317.
[12] 王惠君.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在 PICC 患者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