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史结合、以文释史的教学策略,借助文学作品,丰富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概况,认识历史事件本质。
【关键词】文史结合 初中历史 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19-01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反映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其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总会带有时代的烙印,特定的文学作品总是脱离不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历史要回归文学,文学与历史本为一家,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史结合、以文释史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生动化、高效化的历史学习。
一、借助文学作品,丰富历史背景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往往是简单地带过,而历史背景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历史表象的重要前提。在文学作品中,一些古诗往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古诗,帮助学生丰富历史背景知识。
例如,在教学《唐的盛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盛唐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感知,笔者给学生出示了杜甫的古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让学生阅读。在这首诗中,杜甫对“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繁荣的经济进行了描绘,通过这首诗,学生能够读出盛唐时期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这样就能够对“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状况有直观的感受,从而形成丰富的历史表象。
杜甫的诗具有“诗史”之称,以上案例中借助杜诗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辅助阅读,有效地让学生通过这首古诗把握“开元盛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高效学习打下基础。
二、借助文学作品,感知历史事件概况
基于历史事件进行历史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历史事件概况是历史表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一些历史事件教学的起始环节可以穿插相应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初步感知历史事件的概况,从而对历史事件形成丰富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概况有初步的感知,在引入环节笔者给学生出示了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过,因此特别有亲切感,通过阅读这首诗,学生就能够对红军长征的规模、红军长征的形势、红军长征的艰苦、红军战士的顽强进行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事件教学中,穿插文学作品对于学生初步感知历史事件是十分有效的,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穿插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有效地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概况进行了直接的感知。
三、借助文学作品,认识历史事件本质
文学作品是人的一种观念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反映,通过文学作品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当时的社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认识社会本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課,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可以穿插鲁迅的作品《药》进行辅助分析。在《药》这一篇小说中,鲁迅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革命烈士夏瑜的血被制成人血馒头作为华小栓治病的“药”,以及通过花白胡子等一批茶客的谈论,反映出人民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从而深刻反映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即没有深入群众中宣传革命,使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而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所在。学生对阶级局限性较难理解,通过这篇小说就可以深入而具体地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了。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借助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药》印证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结论,让学生认清了当时历史事件的本质。
文史不分家,利用文学作品来诠释历史知识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历史的人文性与艺术性,强调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的真实。历史教学可以弘扬爱国主义,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拓展国际视野,传承人类的文明及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中汲取智慧,从历史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