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培育探究

2017-06-23 23:43王素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农村留守儿童

摘 要 人一生会不断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心理弹性有助于角色的不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角色榜样缺失、城乡角色规范文化的差异、角色教育缺乏、角色实践平台匮乏,他们容易缺乏心理弹性把自己封闭起来,在面临角色困境时难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家、社会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外部资源,家庭、学校对其心理弹性内部保护性因素的培育,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弹性人格、社交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的积极乐观的人。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弹性 角色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角色成长

心理弹性理论是在对处境不利儿童、压力和逆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目前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心理弹性的界定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但从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可归纳出心理弹性的两大特征,“一是当事者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二是当事者发展状况(结果)良好”[1]。我们倾向于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个体在压力状态下形成的避免其处于不利环境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对于影响心理弹性发展的因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分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一般来说,危险性因素造成儿童处境不利的压力、挫折、创伤等等;保护性因素是多维的、复杂的,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指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提高应变能力并成功适应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的因素或资源,包括外部保护性因素和内部保护性因素,外部保护性因素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内部保护性因素涉及个体生理心理素质、个性、人际关系、情绪情感体验等等。Kumpfer发现,对亲社会人群的识别并与之建立亲密关系有利于使身处危险的少年儿童有一个相对保护性的环境,成人可以通过角色示范帮助孩子获得心理弹性[2]。由此,心理弹性的获得可以在儿童身处逆境中也可以在其身处逆境前,通过教育示范和训练形成和提高。

角色原意是指演员在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指的是单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3]。角色成长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角色学习,不断进行角色采择、角色认同、角色获得、角色扮演来寻找自我和呈现自我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的过程,角色的多重性和变动性要求儿童在角色成长过程中要具有心理弹性。人的一生中,角色随着个体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换,角色成长就是个体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角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越能与自己及他人自在相处,越能尽快地实现角色担当和转化。

我国农村地区出现打工文化现象,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打工成为获得人生发展、积累经验和财富的必经之路,不外出打工成了没出息没能力的表现。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将长期存在,且有延续的趋势。父母缺位、亲子情感关系失调的生活境况,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突出的危险经历。他们从留守儿童到打工者的角色转换也就是十多年,这个过程中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会帮助其顺利地实现各种不同角色的获得与扮演,同时角色成长又促进心理弹性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角色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处理问题简单的倾向,与同伴不和要么打骂伤害他人,要么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遇到困难自己能克服就克服,自己不能克服的不敢也不会选择性地寻求他人帮助。

1.角色榜样的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亲子关系不健全破坏了农村留守儿童角色成长的家庭生態环境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个体从幼儿开始就生活在父母亲家族角色和职业角色所带来的家庭风格之中,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一定角色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生活在农村和父母打工地不断变换的交替环境中,社会结构、角色类型和角色规范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这致使他们难以找到学习、比较、鉴别、模仿的角色榜样,角色行为制约的框架不明确,常常不知道哪些行为是会受到赞扬的,哪些行为存在不足、需要怎样的改变。如果父母在家,父母会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圈、亲戚朋友圈,在这些不同的群体中,父母有不同的群体角色,潜移默化的角色影响,能增强孩子的角色弹性,孩子在群体中会成为一个有弹性的角色成员,提高角色的适应性。农村留守儿童如果监护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老年人的职业角色淡化、在家庭中是配角,难以成为孩子角色的榜样;如果监护人是其他亲戚或朋友,孩子往往有寄人篱下之感,良好的角色伴侣关系难以建立,更多感受到的是边缘化角色或受欺压者角色,监护人不仅不能成为孩子的角色榜样,还会成为孩子记恨的对象,角色学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孩子不能全面理解角色职责、义务和权利的关系。

2.角色规范的文化变化不定

个体是按照一定社会文化模式进行角色认知的,社会角色生活中部分学习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我国,城市、乡村文化存在很大差别,在生活器物、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生活在两种文化不断交替的环境中,他们在不同文化接触中常常会无所适从,价值观、信念、生活条件呈现出多元性、多变性,充满着冲突和矛盾,同一角色而规范有不同,履行角色职责的条件不同,角色权利享有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对角色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3.角色教育的缺乏

如何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在扮演某个具体角色的时候出现手足无措的困难?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个惹人喜欢的角色伴侣?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以考试为目标,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师生角色的责任、义务、权利不清,特别是在强调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过程中,孩子很难充分认识和享受到学生这一角色的权利,当其有问题或困难时不懂也不敢向老师或其他成年人及同辈同学朋友求助,担心被责骂或被否定或被拒绝。

三、基于角色成长的心理弹性培育内容

1.培养角色多元意识,激活角色主体,培育弹性人格

角色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意识,是人们应当随时随处都有的角色觉察[4],强调角色主体的内心意志和主动约束。清晰的角色多元意识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准确地把握不同境遇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他们寻求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取他人帮助、积极有效应对逆境的重要内部保护性主体因素。弹性人格因素包括:乐观、自主行动、洞察和人际温暖等[5]。乐观且能够自主行动的人,能够在恶劣的角色情境中找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与重要他人建立关系,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帮助资源。通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角色多元意识,激发角色获得的主动性,培育弹性人格,容易形成他们对自身各种不同角色的认同感、责任感、成就感,自觉承担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

2.进行角色转换训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培养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心理弹性结构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个体承担的角色是多重交叠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现代媒体背景下角色进出频繁,不同阶段、不同场景,对人的行为方式、自我形象的要求不同,这就涉及到角色转换。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角色成长中存在的困难导致他们容易自我封闭,与其他人的交流表现出被动,更不愿主动与他人建立新型角色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6],角色行为及角色转换训练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掌握获得社会支持的人际沟通技巧,发展社会敏感性,增强其亲社会倾向,满足其归属感的需要。

3.提供丰富的角色体验,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实现角色担当

情绪控制是心理弹性结构的重要内容。当我们处于不同角色类型或角色地位有较大变化时,心理状态会有明显的变化,这时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安全的亲子情感依恋、独立的情感元素缺乏,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起正确的情感关系。丰富的角色体验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运用知识、展现才能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担当满意角色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产生调控情绪的动力,体验愉悦、体验痛苦,体验成功、体验失败,战胜对自卑的恐惧,激发拼搏精神,形成适应社会变化的生存能力。

四、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培育策略

1.父母应重视家庭角色关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作、生活环境时常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好好生存发展,本身就需要有心理弹性。父母通过与孩子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孩子提供角色学习范例。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机会不多,交流时尽可能少责骂批评,多鼓励表扬,注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家庭是孩子获得情感支持的源泉,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爷孙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对孩子角色成长和心理弹性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监护人及其他家人亲密关系的感受,使其充满安全感和家庭身份的认同感,有利于留守儿童发展积极的师生关系、同学朋友关系,实现社会角色的适应。

2.国家、社会、社区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第一,国家花大力气加强農村社区建设。城乡均衡发展不仅是设备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建设,把少年儿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家长教育纳入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纳入新市民素养范畴,缩小城乡角色规范的差异,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角色实践提供养料,让其在城乡不同的情境中实现自在的角色扮演,增强其角色弹性。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让农村留守儿童远离危险性因素。农村的休闲活动单调,采取堵的方式让孩子们远离不良环境很难,对不良环境进行改造和有效利用更积极可行。可以由政府牵头,由村民委员会、妇委会组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村镇的网吧、休闲娱乐机构、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志愿者服务等的力量整合起来,规范各机构的职责,由专业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的指导,丰富其留守时间,提高其休闲技能,为其提供丰富的角色体验平台,打造弹性生活空间,从源头杜绝危险性因素。

3.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内部保护性因素的培育

第一,教育过程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弹性人格的相关因素几乎涵盖所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积极气质、亲社会态度、自我效能、乐观、勇气等。学校有互动多维的角色关系,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孩子,充分利用其角色成长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满足其社会角色认同的心理需求,培养积极心理。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努力表现和发展自我。

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供角色弹性发展平台。角色源于人际互动,提供角色互动情景,是学校社会化功能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举办互动、重视情感、评价多元的校园活动,开设艺体、美食等校园文化艺术社团,让留守儿童在角色呈现中懂得情感合理宣泄,获得心理满足,促进正向情绪提高,体验现代信息社会合作的意义和方法;体验在不断改变的活动环境中,如何对社会支持和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实现角色适应。

第三,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弹性专项训练。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师或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为孩子提供积极情绪训练、角色成长训练、挫折训练等专项心理弹性训练提高角色自信,以新的视角认识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不利处境,感受爱与被爱,了解逆境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学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变留守经历为自己成长的资源,减少危险性事件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父母外出工作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而是由此让孩子承受心理适应、情感依托、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困难,使其不能顺利实现角色成长。心理弹性的作用贯穿孩子角色成长的整个过程,家庭、国家、社会、学校共建环境保护系统,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可以使他们成为积极乐观的人,预防问题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In: Glantz M D& Johnson(Eds.).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NY:Kluwer Academic,1999.

[3] 齐世泽.角色理论:一个亟待拓展的哲学空间[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 詹世友.角色意识和角色伦理[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5] 林雅芳.心理弹性[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6] 许松芽.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作者:王素华(1964-),女,广西灵川人,钦州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农村留守儿童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