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

2017-06-23 08:36梁健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重难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梁健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本内容创设趣味化的情境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问题情境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构建讨论情境助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构建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化情境

问题情境 讨论情境 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2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一个个情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去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用眼看、用脑思考、用嘴说。在小学数学中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趣味化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喜欢比较有趣的事物,情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和形象化,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情境的特点开展情境教学,很容易就能够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一般来说,故事性强的情境比较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构建一个故事环境,把学生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融入到情境中。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中关于除法的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童话情境:“美丽的月亮王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月亮节,你就是美丽的月亮公主、王子。你身上有30元钱,要给你的父王、母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每人各买一份礼物,请问这一份礼物要多少钱呢?”学生一个个都想变成月亮公主、王子,这个童话情境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是学生喜欢的,学生纷纷表示:“老师,我来试一试。”学生这样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故事化的情境就不适用了,他们对有吸引力的情境更感兴趣,并且一些操作演示能够带给他们直观上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时不能采用面对低年级学生的方法,要善于借助一些教学用具,构建趣味化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借助教学道具给学生演变出各种图形,例如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还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进行图片拼接,有的学生拼出了三角形,有的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了梯形,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提问学生:“同学们都好棒,能自己拼接出这么多的多边形图形!但是它们的面积怎么计算,你们知道吗?”这就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整节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非常活跃。

二、问题情境助重难点的突破

小学生都有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用脑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借助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由浅入深,逐步突破重难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小数加法》这一知识点时,其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运算法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新的一年马上要到了,小丽要给她的好朋友小华送一只5元钱的钢笔,给小明送一本3元钱的笔记本,请问她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她还要给小东送一支3.5元钱的圆珠笔,她总共花了多少钱?”学生马上算出第一问的结果:5+3=8元,但是对于第二小问题,虽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结果应该是8+3.5,学生却不知道等于多少。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我们都知道小数的后面加上或者删除0,它的大小是不变的。那么我们可以把8变成什么?”学生马上想到了“可以把8变成8.0”。有了这个提示后学生快速地算出了结果:8.0+3.5=11.5元。这个问题情境中的第一个问题复习了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加法法则,从第一个问题引入到第二个问题,实现了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最后通过教师的提示,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解决了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对知识点的回顾、迁移、再升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就会逐渐明朗,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讨论式情境助自主学习开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对所学知识点的讨论,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广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产生更多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构建符合教学需求的讨论式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有一个三角形它底边长150厘米,高是60厘米,另外两条边长90厘米、80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有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150+90+80=320平方分米,你们同意这样的算法吗?为什么?”马上有学生表示不同意,“因为这算的是三角形的周长。”“那三角形的周长是怎么样算的?面积呢?”学生表示“三角形的周长是三角形三边之和,而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而且计算中没有换算单位,150厘米=15分米,60厘米=6分米,(15×6)÷2=45平方分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和单位运用理解更为深刻。同样是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笔者让学生讨论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有的学生说,“对的,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有的学生说,“不对,因为不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多少。”有的学生说:“我也认为不对。除非它们的底邊和高是相同的。”笔者让学生自己验证。学生最终发现了规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必须在有相同底边和相同的高的情况下才能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通过讨论情境,学生认识了三角形面积的性质并加以运用,一些学生不容易记住的知识点在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不需要呆板化的教学模式,需要的是教师耐心的引导。

四、活动情境助学生素质提高

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可以在帮助学生活跃数学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如“你知道吗?”和“探索与实践”栏目。如果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情境,必定深受学生喜欢。例如笔者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后,根据课本第38页的探索与实践中的活动构建活动情境:“你们已经会用小棒和橡皮泥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真是棒!老师现在给你们准备了3袋小棒,分別有7厘米的、5厘米的、2厘米的。在这1号袋里分别有6根、2根、2根;2号袋里分别有8根、1根、1根;3号袋里分别有2根、6根、3根。在小棒不能断也不能拼接的前提下要做一个体积最大的长方体和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你们会选哪一个袋里的材料呢?”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基础,兴致高涨,认真地操作着,小组之间也认真地讨论、合作,“小李和小明用这一号袋试试看,算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小红和小东试试这2号袋并算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小张和小伟用3号袋算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只见这位聪明的小组长给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学生也在配合地操作着。“给我一根7厘米的”“不对,不是这样,应该是这样”……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最后在他们的合作努力下终于探索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内的知识,而且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用脑思考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数学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设计这些有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展示自己。

综上所述,有效地、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趣味情境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问题情境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讨论式情境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式情境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过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时需要注意,设计的情境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要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对知识点的探讨和思考,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把情境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重难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