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学贵
【摘要】本文对南宁市上林县某农村边远教学点学生进行4年的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学校应制定家校联动机制,建立微信沟通平台,发挥校本资源调节作用,成立心理辅导室,发挥义务辅导员作用,走访留守儿童困难户,全方位地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农村 边远教学点 留守儿童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08-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进城务工产生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管问题,值得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
2012年,笔者来到南宁市某乡镇农村边远教学点任教。刚到学校,笔者傻了眼,学校是借用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民房,是一所“三无学校”——无水无电无厕所。课桌椅破烂不堪,稍微摇动,桌椅散架,老师三天两头便要钉课桌椅,否则根本无法使用。那情景现在想来真是苦不堪言。2013年以后,学校才搬进新教学平房,更换了课桌椅。再说学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鉴于在教育时面临的棘手问题,笔者开始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一、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南宁市上林县某乡镇农村教学点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家庭境况、学习现状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本研究选用自己编制的《农村边远教学点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表》,对该教学点的学生进行4年的跟踪调查。此外,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村边远教学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本研究还以2015—2016学年度为例对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2012—2013学年度全校学生总人数为7人。留守儿童占100%;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占86%,由叔伯看管的占14%;由其他人看管的占0%;留守儿童会做饭或基本会做饭的占43%;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占43%;写家庭作业遇到难题能问大人的占14%;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的占100%。
2013—2014学年度全校学生总人数11人。留守儿童占91%;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占80%,由叔伯看管的占10%,由其他人看管的占10%;留守儿童会做饭或基本会做饭的占30%;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占40%;写家庭作业遇到难题能问大人的占10%;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的占100%。
2014—2015学年度全校学生总人数18人。留守儿童占89%;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占94%,由叔伯看管的占6%,由其他人看管的占0%;留守儿童会做饭或基本会做饭的占31%;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占44%;写家庭作业遇到难题能问大人的占0%;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的占100%。
2015—2016学年度全校学生总人数20人。留守儿童占85%;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占88%,由叔伯看管的占0%,由其他人看管的占12%;留守儿童会做饭或基本会做饭的占35%;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占47%;写家庭作业遇到难题能问大人的占0%;希望父母留在身边的占100%。
分析4个学年的跟踪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边远地区农村教学点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從数据中发现留守儿童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幅度很小。其监护人大部分是祖辈,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失人文关怀,孩子很小就要承担比较繁重的家务活,无论从孩子的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来看都超出负荷,容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学习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写作业遇到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业必定受到严重的影响,造成厌学现象,继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孩子虽小,但他们有强烈的家庭归属感与情感需要,100%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留在自己身边。
(三)结构式访谈及分析
以2015—2016学年度为例。
1.访谈中有价值或有代表性的阐述
(1)怎样对待生病?
生1:爷爷或奶奶会带我去村卫生室打针或拿药,很少上医院。
生2:感冒了,爷爷奶奶会给我烧红糖姜水喝,并叫我在家休息。
生3:一次,我摔倒了,手骨头开裂,奶奶先带我去村卫生室包扎、打针,再去私人诊所敷草药。
(2)留守儿童伙食
生甲:早上喝稀粥,中午在学校吃营养午餐,晚上青菜送饭吃,很少买肉。
生乙:早上喝稀粥,晚上有一点肉或鱼送饭吃。
生丙:不吃早餐,11点就可以在学校吃营养午餐。
(3)怎样度过周末?
生a:一大早就去找村上的伙伴玩游戏,有时也去抓青蛙、钓鱼,中午饿了回家吃点稀粥,吃完又出去玩,太阳下山才想回家,很多时候都忘记写作业,老师问了才匆匆忙忙地补做。
生b:在家看电视,偶尔写一点作业。
生c:农忙天得跟爷爷奶奶去除草、松土……
(4)学习与课外书
生A:知识主要是在学校学到,回家很少学习。
生B:在家主要是写家庭作业,很少自己学习。
生C:很喜欢读课外书,但家里很少有,看到谁有一本课外书,大家都围着看。
(5)父母是否关心你?
生一:一旦生病,父母很着急,在电话里叫爷爷奶奶怎么做。
生二:很少过问我学习,有时,我读几年级,他们都不清楚。
2.问题分析
从访谈内容不难发现以下问题:首先,也许是由于祖辈老思想的束缚,或者是受人力限制,留守儿童得不到足够的医疗保障,一旦生病,爷爷奶奶首先想到的是用传统粗放的医疗方法处理,就连伤筋动骨的“大病”,也舍不得送孩子上大医院。一旦有什么闪失,耽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与幸福。其次,留守儿童的伙食也不尽如人意,达不到国家儿童饮食营养标准,其中,早餐、晚餐几乎是草草了事,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保障,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幸好国家大力推行营养午餐,为孩子身体健康发育撑起保护伞。第三,孩子的周末时光看似充满欢乐,其实暗藏安全隐患,比如江边钓鱼、下河游泳、攀爬危险物等都很容易发生意外事件,每到雨季,溺水事件容易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第四,留守儿童离开学校后,很少有学习的自觉性,加上课外书匮乏,所汲取的知识非常有限,孩子们喜欢看课外书,但可望而不可即。最后,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在外务工多与泥水活打交道,劳累一天下来,哪里还有心思过问家里的情况?孩子读几年级父母不清楚,确实是现实中的尴尬现象。
二、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渴望亲情,希望父母留在身边,幼小的心灵需要呵护。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像小草一样孤寂地成长。可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那么大,一头要外出打拼,养家糊口,想带孩子在身边,却付不起高额的开销,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割舍亲子之情;一边是祖孙孤零零地生活,想要的幸福却够不着,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奈。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每位教师应该千方百计想办法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一)制定家校联动机制
学校要与家长定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共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留守儿童因监管缺位而发生行为偏差或出现安全问题。在这个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电话月家校联动机制,班主任每个月要和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电话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支持,鼓励家长在不能与孩子团聚的情况下,抽空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络感情,消除因不能经常团聚而产生的亲情隔阂,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笔者班级的小覃同学去年就读一年级,刚入小学时性格孤僻敏感,行为偏激,与同伴格格不入,课间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一言不发。听到一点与自己有关的逆耳的话就“大闹天宫”,做出撕课本、砸课桌等极端行为。通过与其家长沟通,得到这样的信息:小覃同学入学前有用头撞墙、威胁家人要跳楼的现象。小覃同学3岁时,父母把他从广东中山带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抚养,一年到头很少见到父母。听罢,笔者心里一阵惊怕:在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难免性格上要出问题。此后,笔者反复做小覃同学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亲情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小覃同学的父母权衡利弊,最终决定父亲继续在外打工,母亲暂时回老家照顾孩子。如今一年时间已经过去,小覃同学的性格慢慢有所改变,课间能和同学一起开展活动,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这是学校制定家校联动机制以来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家校联动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二)微信体验暖人心
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6年,笔者所在学校开通宽带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微信体验平台,搭上现代网络末班车。现在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比较年轻,熟悉微信操作,具备与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微信体验平台协调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思想工作,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微信体验平台互动,并做到常态化,确保微信体验平台有足够的资源供留守儿童分享。学校每周五安排一节课让留守儿童通过微信体验平台参与亲子活动。在微信平台上,留守儿童浏览到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看到父母的工作状态甚至衣食住行等。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将个人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感受发给父母。微信体验课上,如果学生家长时间允许,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视频聊天。
开通留守儿童微信体验平台,大大地缩短了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距离,减少亲情疏离感,促进父子、母子思想交流,留守儿童心态明显好转。每周一节微信体验课,是留守儿童最兴奋、最开心的时刻,他们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看到父母在微信上发的感言、图片、视频,他们更了解父母,并增添了前行的勇气。
(三)利用校本資源进行杠杆调节
1.环境育人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笔者所在学校从无到有,坚持正确高效的办学思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造篮球场,美化、绿化校园,精心布置教室,不断补充教学器材、体育器材,开通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不断优化教师自身素质,激发教师热爱学生、包容学生的责任感,使得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家”的感觉,减少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分居而产生的失落感,能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学校大家庭获得心灵的慰藉。留守儿童开朗的性格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此养成。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每天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游戏。低年级学生由于欠缺自主性,教师应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并参与其中,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情况,以便调整应对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每年“儿童”节、元旦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节日文化,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渗透美育,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并且特意创造一两个留守儿童素材的节目,进行文艺教化。每年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为爷爷奶奶洗脚”活动,传承孝道精神。通过活动,增进祖孙感情,消除情感隔阂。
我校重视挖掘乡土文化,如教学生做风筝、放风筝、打陀螺等,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使濒临失传的乡土文化活动焕发生机,唤醒历史记忆。
我校建立图书角,每个学期还开展一次读书故事会,鼓励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用知识武装头脑,让留守儿童在有限的条件下多接触课外书,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促使留守儿童爱上阅读。此外,传承国学经典,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学校引导学生每天利用半小时诵读唐诗宋词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著作,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可以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进行杠杆调节,补充以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四)成立心理辅导室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有自卑、自控力差以及心理承受力差等。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审时度势,坚持问题导向,成立心理辅导室。首先,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做好个人隐私保密工作,尊重接受心理辅导学生的意愿。其次,心理辅导老师注重心理疏导,科学施教,站在心理障碍学生的角度,帮助心理障碍学生建立自信,用爱心感化学生,消除学生内心顾虑,解开学生心结,逐步引导心理障碍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还采用动作训练和宣泄等方法,调节心理障碍学生心理,缓解他们的内心压力。例如,有一位双亲留守儿童,家境宽裕,但是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课堂上爱打闹,拒绝写作业,平时爱炫耀自己,一旦与同学发生矛盾,就会失去理智,怒目圆睁,面红耳赤,甚至与人扭打起来。学校心理辅导室老师对这名学生进行实时情绪监控,深入了解他的详细情况,并运用上述方法对他进行长达两年的综合心理干预。现在,这名留守儿童已经有所改变,学会尊重他人,懂得与人相处,学习目的基本明确。
心理辅导室成立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的干预。留守儿童学会理解亲情关系,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正确看待面子与自尊问题,积极融入集体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控制情绪。
(五)发挥义务辅导员作用
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我校借用外界力量发力,从多维角度介入。聘请义务辅导员是其中的一个举措。学校聘请我镇“不老松”宣讲团担任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员,不定期地开展活动。“不老松”成员由镇籍退休领导干部、中心校退休校长及退休骨干教师组成,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一技之长,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合做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他们给留守儿童讲革命故事,讲国家发展,讲自己的求学历程、工作阅历、从政经历……并且与留守儿童开展各项互动。学校通过开展以上活动,给留守儿童树立信心,磨砺意志,启发心智,启迪人生,丰富了留守儿童内心世界,坚定学习信心。义务辅导员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丰富了教育留守儿童的形式和内容。
2015年12月的一天下午,我校一年级留守儿童小全同学没上学,老师在第一时间告知其家长。小全同学的爷爷奶奶四处寻找,除了发现他的书包丢在村边的树脚下,没有发现他的踪影。眼看事情似乎不对劲,学校只好发动学生寻找,找遍了整个村子,眼看就要放学了,学校只好报告中心校校长,中心校校长想到的是加大力度寻找,在放学前报告教育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十分紧张,甚至有点惊慌失措。就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在一名学生的指引下,大家在一间破草屋找到了失踪半天的小全。大家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事后老师了解到小全躲起来的原因:当天放午学后,小全与往常一样出去玩,在雨天玩湿了裤子,想要回家换裤子,新买的裤子晾着没干,他死活不愿意穿旧裤子上学,爷爷斥责了他,他就干脆躲起来不上学。于是发生了上文惊人的一幕。
义务辅导员对这个案例非常重视,给小全同学及其爷爷奶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并做一些互动训练。现在小全同学的性格和思想明显改变,还懂得孝顺老人。
(六)走访留守儿童困难户
学校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也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困难户,深入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配合扶贫工作队做好留守儿童困难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争取政府扶贫补助款。对于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还向社会发出求援信,爭取社会爱心力量援助,帮助留守儿童困难户渡过难关。
天下之大不外乎国之大,国之大事者不外乎民之安居。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没有特效药,需要各级政府、民间团体群策群力,为这些留守儿童打造快乐成长的美好家园。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