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鼎男 郑剑花 林晓雪 张香梅 游灵英 谢丽钦
(1.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福建 莆田 351100; 2.莆田学院护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莆田市学龄前期儿童腹泻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研究
蔡鼎男1郑剑花2林晓雪2张香梅2游灵英2谢丽钦2
(1.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福建 莆田 351100; 2.莆田学院护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目的 找出本地区儿童腹泻病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腹泻病的发病率。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经信度效度分析后,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1741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方案,把前期1741名儿童进行分组对比研究,验证干预效果。结果 共找到儿童腹泻病正相关危险因素四个,分别是家庭炒菜用铁锅、每日喝牛奶200 ml以上、平时主食多为地瓜饭、带养人知道腹泻病知识并会应用ORS口服补盐溶液。负相关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带养人为祖父母、发病前天天都有海鲜、天天都有白切肉。根据该结果制定的干预措施有效。结论 儿童腹泻病防治知识不足是儿童腹泻病的高危因素,我们制定的干预方案有效,应予推广。
腹泻;影响因素;干预研究;回归分析
儿童腹泻病是多病因的一组疾病,发病率高,是影响儿童其后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2],且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儿童腹泻病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1,3,4]。为此,我们调查了沿海城市莆田的儿童腹泻病患者,描述儿童腹泻病的分布特征,寻找出影响因素并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莆田市有3~6岁儿童的家庭户。入选标准:①父母一方为莆田市内户口。②监护人有正常的沟通理解能力。③知情同意。
1.2 方法
①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莆田市101个乡镇及街道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个调查乡镇(街道)后,再在每个调查乡镇(或街道)中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6个村(或居委会),整群抽样每个村(或居委会)中3~6岁儿童家庭中,在2012年05月—2012年12月,调查时点2周内发生腹泻病的儿童患者家庭作为病例组,无腹泻病儿童患者家庭作为对照组。②调查方法:由莆田学院教师、莆田市儿童医院医生及科研兴趣组学生组成的调查队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效度肯德尔系数w=0.9233,重测信度Cronbach's α=0.8167。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儿童喂养情况、两周内患病情况等。在卫生员指导下完成调查表。③质量控制:调查人员统一培训,统一问卷标准,考核合格后才可进入调查队。调查问卷完成后,复查人员进行随机抽取复查,审核,问卷收集完后再进行逻辑检错、社会期许题审核剔除无效问卷。
1.3 腹泻病诊断标准
①排便次数增加,水样便或脓血便和/或发烧、食欲不振等症状,监护人报告腹泻;②收集问卷腹泻部分内容经莆田市儿童医院儿科医生判断为腹泻病,调查期间儿童罹患腹泻病多次,仅纳入调查员入户调查时点2周内的腹泻相关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录入、核对、清洗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检验水准设置为0.01,统计推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1.5 干预研究
前期选取的10个调查乡镇地域相距较远,调查户不容易发生互相沾染,因此按乡镇名字进行编号,通过软件产生伪随机数字,把10个乡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2013年01月—2014年06月期间,进行了干预研究。两组都设立了腹泻病咨询热线电话,但干预组由调查人员进行上门辅导,发放宣教材料并提供详细咨询。宣教方案由莆田学院教师、莆田市儿童医院医生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的腹泻病危险因素结果进行制定。对比两组在2015年03月发生儿童腹泻病的两周患病率来判断干预效果。
2.1 一般状况
调查了莆田市60个村(居委会)3~6岁儿童及监护人1762名儿童(1739户),剔除父母双方均非莆田籍贯12户,无效问卷4户,最终调查1741名3~6岁儿童(1723户)。其中,男童930人(53.4%),女童811人(46.6%)。以年龄分组,各年龄组比例分布均匀,未见年龄堆积现象。被调查家庭平均人口(5.39±1.77)人,儿童母亲平均年龄为(30.86±6.30)岁,受教育年限为(10.22±5.38)年。
2.2 儿童腹泻病患病情况
调查地区3~6岁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为7.3%(127人),男童为7.6%(71人),女童6.9%(56人)。按年龄分组,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5周岁后患病率最低。不同年龄段之间的腹泻两周患病率有意义(趋势卡方=17.157,P<0.001)。
2.3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两周内腹泻患病的主要因素
以儿童在调查时点前两周是否腹泻进行赋值,否=0,是=1,作为因变量,调查表内的其他因素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带养人为祖父母、发病前天天都有海鲜、天天都有白切肉等三个因素为儿童腹泻病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炒菜用铁锅、每日喝牛奶200ml以上、平时主食多为地瓜饭、带养人知道腹泻病知识并会应用ORS口服补盐溶液等四个因素为儿童腹泻病的保护因素。
2.4 分析结果
表1 累积比数模型分析时自变量的意义和赋值
注:B为偏回归系数。为了方便观看数据,已经按B大小做了顺序排列。95%CI for EXP(B):OR的95%的可信区间
表2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 干预效果
干预组5个乡镇,有773户家庭入选,对照组5个乡镇,有984户家庭入选。两组的腹泻两周患病率分别为4.4%(34人),7.6%(75人)。干预组腹泻两周患病率低于对照组(χ2=7.767,P=0.005)。
莆田位于福建省中东部,四周环山,又地处沿海。溪海相隔,于群山之中,莆田人兴水利,填海造田,自然形成了独特的“鱼米之乡”。 这种环境下,摆脱幼儿阶段,进入学龄前期,满3岁儿童自然而然就跟家长一样,吃地瓜饭,品海鲜,啃野味。这种习惯,违背了学龄前期儿童应该吃“软饭”的科学喂养,造成了一定发病率的胃肠疾病。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学龄前期儿童腹泻病两周患病率为7.3%,较张旭光等[3]研究还是比较低的,南方儿童腹泻率较北方低。这可能是由于北方纬度较高,引起煮熟食物困难,细菌侵入导致腹泻。除南北地域、气候差异的原因外,还可能是随着社会发展,莆田人育儿行为有大的改善,造成这样的结果。
本次研究在logisitc回归中发现,带养人为祖父母、发病前天天都有海鲜、天天都有白切肉等三个因素为儿童腹泻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带养人为祖父母的OR值达到1.828,说明带养人对于儿童保健的知识方法,是造成儿童腹泻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点从logistic回归的保护因素中也得到了证实:带养人知道腹泻病知识并会应用ORS口服补盐溶液的OR值高达2.713。另外几个儿童腹泻病的保护因素为家庭炒菜用铁锅、每日喝牛奶200 ml以上、平时主食多为地瓜饭。沿海人民,海产品几乎是家家日常饭桌必备。然而,我们追踪到可能是海蛎花蛤等贝类以及白切肉容易被致病菌感染有关。众所周知,病从口入,加之儿童抵抗力又较成人弱,家长们常常忽略了小孩子是为何腹泻[4,5]。正是这种情况存在,说明了学龄前期的科学喂养知识对儿童的保健起了重大作用。而目前从调查数据上来看,群众掌握的还是不够,在一定程度我们认为家长缺乏预防儿童疾病相关知识。本次研究中,经常吃地瓜饭(稀饭),成为了腹泻病的保护因素。这可能是学龄前期儿童吃软饭,与保护胃肠道功能有关,也可能跟带养人的营养知识结构有关。
我们研究小组着重针对学龄前期的儿童制定了有关腹泻病的预防与保健知识的宣教,家长及儿童共同参与。具体条项有:正确的海鲜、肉类保存制作方法展示与讲解;观看相关知识录像、开设小讲堂并家家户户分发印有健康宣教知识的小册子或小扇子,以及提供了特定时间段健康热线电话。经过我们实施干预措施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的患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3.2个百分点。这表明,我们对学龄前期儿童腹泻病的干预计划客观评价为比较成功。
综上,本次调查通过病因探索,找到的相关因素均为儿童腹泻病相关防治知识。通过儿童腹泻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进行干预,提高了带养人儿童腹泻病的防治知识,从而降低了儿童腹泻病的发病率。儿童腹泻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是带养人容易接受的干预方式,对于提高儿童腹泻病的防治知识是有效的,应予推广。
[1] 蒋欣星,唐晓君,邹钦培,等.川藏少数民族聚集地区3岁以下儿童腹泻2周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1):1708-1710.
[2] Sumbana J, Taviani E, Manjate A, et al.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pathogen city of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hea in Maputo, Mozambique[J]. J Infect Dev Ctries, 2015, 9(6):661-664.
[3] 张旭光,王翠娟,王焱新,等.黑龙江省5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急性腹泻病防治知识的需求评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1):42-45.
[4] 李巧,李永武,张帆,等.5岁以下儿童腹泻与家庭卫生行为和卫生条件的关系[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6,33(7):622-624.
[5] 王珍,张菊英,陈瑾,等.四川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069-4075.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study on the childhood diarrhea
CAI Ding-nan1ZHENG Jian-hua2LIN Xiao-xue2ZHANG Xiang-mei2YOU Ling-ying2XIE Li-xin2
(1.Dept. of Basic Medicine, 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 China; 2.Dept. of Nursing, 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 China)
Obj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isk factors in child’s diarrhea in local area and is trying to work out some intervention plans to cut down the incident rate. Methods:To this end, we analyz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before distributing copies to parents of children in local area for data collection. As a result, we
174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from 1741 parents’ of 3 to 6-year-old local children. Based on data analyzed by SPSS, we made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in child’s diarrhea, according to which, we designed a series of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plans. Last but not least, we analyzed the 1741 questionnaires in comparison to verify the intervention design. Results:We found that 4 risk factor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child’s diarrhea: cooking in iron pans, drinking milk over 200 ml a day, eating sweet potato rice frequently, full understanding on child’s diarrhea and usage of ORS(Oral Rehydration Salts) by nursers. Meanwhile, 3 risk factors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child’s diarrhea were founded: nursed by grandparents, eating too much seafood and white meat. Moreover, all designed intervention plans hereinafter were effective on the basis of those results. Conclusions:Therefore, we can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child’s diarrhea is the major high risk factor and the intervention plans we designed are effective and need to be widespread.
Diarrhea; Effect Factor; Intervention Study; Regression Analysis
福建省教育厅(编号:JB12176)。
蔡鼎男(1977—),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R195
A
1004-7115(2017)06-0604-03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6.002
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