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
摘要:博物馆所收藏的纸质类藏品中,拓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拓片的材质特点决定了博物馆里对这种藏品的保存是非常难的,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保存措施,就会导致拓片受到损坏。对博物馆拓片类藏品采取必要的修复技术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针对博物馆拓片类藏品的修复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 拓片类藏品 修复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81-02
对拓片进行修复属于是特殊工艺,属于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拓片的修复与博物馆的书画以及古籍的修复有所不同。要使博物馆的拓片类藏品保留完好,发挥其使用价值,就要采用相应的修复技术以延长拓片的寿命。对博物馆的拓片类藏品的具体修复技术如下。
一、拓片类藏品的修复中展平没有托裱的拓片
保存没有托裱的拓片多會采用整张折叠的技术措施。这种拓片的保存方法操作容易,但是容易有折痕产生。在拓片的使用中,很容易产生变形、出现皱褶,甚至产生断裂的现象。所以,在对拓片类藏品进行装裱的过程中,要展平拓片,以保证拓片类藏品的保存良好。
对拓片的局部或者反面都要均匀地喷水,对于潮湿的拓片用干排笔轻轻地刷,将所存在的折痕展平。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修复人员要能够正确区分拓片的原始皱褶与折痕。如果是原始皱褶,就不可以随意展开。在进行拓片的制作过程中,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操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甚至会在操作中会对拓印中的原始皱褶产生破坏。在修复拓片的过程中,如果将原始皱褶随意打开,包括拓片的纹路、图形等都会产生变化。所以,平整没有托裱的拓片,要求修复人员要注意将原有的皱褶保留下来,使得拓片完整保存,原始状态不会遭到破坏,为后续的考证工作提供良好的资料条件。
二、拓片类藏品的修复中对拓片进行清理、去除污物
拓片材质的特点使其很容易遭到文物病害,诸如污渍、水渍、动物以及微生物损害等等,因此,要对拓片做好清理工作,将污物去除。拓片文物病害的形成原因不同,病害的种类以及形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对拓片类藏品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就要明确病害的成分,将清除病害的操作方法确定下来,进行针对性地处理。修复拓片的过程中,对于干清理的操作方法和湿清理的操作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1]。制作拓片的时候,要润湿纸之后上到碑刻上,经过拓包蘸墨捶拓之后进行托裱,所以,在对拓片进行修复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润湿,必然会损害到纸张。拓片产生病害,多数会被墨色所掩盖。针对拓片的病害特点,在进行除污处理的时候,所清晰的面积不可以太大,这对病害较为明显的部位进行清洗。在局部除污的过程中,要保留拓片原有的皱褶以及凹凸不平之处,不可以在清洗的时候打开,以避免对拓片造成二次损伤。
三、拓片类藏品的修复中对于已经装裱的拓片的揭旧修复
对于已经装裱的拓片的揭旧修复可以采用三种方法:其一为干揭法,对粘接不是很牢固的纸张使用竹启或者镊子小心揭取下来,可以保证拓片的质量;其二为湿揭法,对于粘接比较牢固的拓片,不能够使用干揭法,就可以采用湿揭法,即用水将拓片湿润,使其与托纸之间的黏合力减少,之后进行揭取;其三为蒸揭法,对于粘接非常牢固的拓片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软化拓片的黏接剂,之后随蒸随揭,将拓片与托纸之间进行分离。
具体的揭旧修复过程中,要使用中指在托纸上轻轻地搓,将托纸搓变细碎的纸屑。这个过程中,手的用力要均匀,不可以伤害到画心。当搓出破口之后,就要在此处将托纸用镊子一片片揭下来。在揭托纸的时候,要谨小慎微,以避免将酥软脆弱的画心带下来。如果不小心已经将将画心带起,就要使用蘸水的毛笔将其带下抚平在原处。如果已经带起的画心非常细小,就必然会粘附在毛笔上,不容易被从托纸上带下来,就需要连同托纸一起按回原处,从另一个方向开始揭。遇到不容易揭起的地方,就可以留下不揭,将容易的地方先揭下来。当托纸呈现出半干状态的时候,画心还处于湿润状态,就会更容易揭下来。如果托纸已经发霉,就需要将其喷湿用湿毛笔在托纸上轻轻舔舐,将托纸摩拭成为细屑之后,用镊子清除。
四、拓片类藏品的修复中对拓片进行修补
修补拓片就是对于拓片本体的残缺部位进行粘补,要求所选用的补纸的颜色、材质和纹理都与拓片的纸张相符合,要保持修复的拓片与原拓片保持一致。为了保证拓片补纸与原拓片之间保持完整性,就要用白芨水将补纸在平滑的石面上粘贴好,用扑子捶拓纸面,以使补纸的墨色与原拓片的墨色保持一致。
在具体的修补中,操作上与古籍以及旧书画的修补雷同,但是,修补拓片中没有全色的工序,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在进行修补之前做好各项考证工作。拓片已经破损的部位如果没有图案和文字,就可以使用相同颜色的补纸进行修补即可,否则,就需要采用其他颜色的补纸进行修补,以示本处有文字或者图案[3]。在操作过程中要选择与拓片纸张相同的纸,将稀浆水刷在托纸上,之后在托纸上铺上拓片,干排笔轻刷拓片,翻案面轻刷,刷实托纸,在托纸面上对破洞进行隐补,不仅可以使破洞得到修补,而且可以保持原有的拓片不会破损。
五、拓片类藏品的修复中装裱拓片
对于碑帖拓本所采用的装裱技术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从原有的卷子本向经折本逐渐发展。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于碑帖所采用的装裱形式都会有所不同。唐朝时期,碑帖拓本所采用的装裱形式为经摺本、卷子本和囊掖本;宋朝时期,碑帖拓本所采用的装裱形式为库装本、卷子本;元朝时期,碑帖拓本所采用的装裱形式为蝴蝶装本、大库装本;明朝时期,碑帖拓本所采用的装裱形式为两面装裱本、库装本本;清朝时期,碑帖拓本所采用的装裱形式为内府装本[4]。装裱不仅可以使拓片的赏玩艺术性更高,而且拓片材质上所存在的缺点也能够克服。装裱可以使得拓片不会因本身脆弱的弱点而影响其质量,使得拓片可以传承百年。但是,在具体的装裱工作中,装裱材料本身并非永久不灭,一本好的拓本经历了悠长的岁月,辗转于几代文人墨客之手,就必然会导致材料自然老化,人为磨损也愈加严重。在修复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装裱形式要与原有的拓片保持一致,这就需要修复人员对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装裱形式要充分掌握,并选择合适的装裱方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拓片类藏品要做好修复工作,如果按照传统的技术,不仅修复程序复杂,而且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也相对较高。采用技术成分高,操作简单且成本相对较低的修复技术,使得拓片的修复质量和修复效率有所提高,而且确保拓片得到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罗永佳.浅谈揭裱在拓片修复上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3,(05):150.
[2]王东蕊.浅谈拓片保护修复工艺中的几个难题[A].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C].2014.
[3]韩辰飞.浅谈拓片修复技术[J].图书馆学刊,2014,(09):57-58.
[4]何谋忠.我国古籍修复技术的发展[J].发展(月刊),2015,(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