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荣
摘要: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建设,是推动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特色课程要适度拓展学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要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发展。深化认识课程学习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强调课程设置与部分人才培养的重大关系,以及课程设置与地方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大关系。本文结合敦煌壁画音乐文化的课程建设为例,试谈对我校特色课程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认识。
关键词:敦煌 音乐文化 河西学院 课程建设 培养模式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95-02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其开凿年代之久,含有雕塑与壁画洞窟数量之多、艺术之精美堪称众石窟之冠。“敦,大也。煌,盛也”,这是东汉地理学家应劭在《汉书集解音义》一书中对“敦煌”二字的释义。敦煌自东汉起渐以繁盛,“大”“盛”意味着开放与包容,这恰也孕育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辉煌景象,在音乐上更是如此。西亚、中亚、西域、中原等世界音乐在此汇集,敦煌不仅有中原及华夏汉风音乐的浸染,更有西域及西域开外中亚、西亚音乐的遗留,敦煌石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古音乐博物馆。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二十余多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峭壁上,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凿以来,共历时一千多年,保存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一直到元代的洞窟735个(包括南北两区)。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是迄今世界规模最为宏大、内容最为丰富、艺术最为精湛、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落。在如此多集中开凿于一地的洞窟里,壁画中光有音乐题材的洞窟就达240多个,鲜活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音乐艺术的面貌特点,也系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脉络过程,可谓以图像形式集中保存古代音乐信息的珍贵的音乐艺术宝库。
我校是距离敦煌最近的一所大学,是河西走廊唯一的一所大学,也是甘肃省会兰州至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之间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地处“丝绸之路”甘肃段要冲,“一带一路”陆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那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关键。
曾有高校教育研究者指出:“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是适应学生发展、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校在全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既非综合性艺术院校,也非专业性音乐学院,而为综合性大学。与发达地区的音乐学院相比,虽有差距,但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又地处古代历史文化資源极为富庶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区,此有发达院校并不具备的优势。
我校在有着较为齐全的各门类学科的同时,亦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历史学科师资资源。如整合我校人文社科师资成果资源,并结合地域文化研究的传统和优势,完全具备敦煌特色文化及学科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强化敦煌音乐舞蹈地域文化的建设,长此以往,并不会逊色于发达地区的高校,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独具我校特色的敦煌音乐舞蹈文化及学科课程特色,走出切合我校需要与发展,并不断自我完善,有着我校特色的创新之路。
另外,脚踏实地地围绕学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特色人才的动力,从而为推动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服务,甚至为省、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学科专业示范改革区建设提供样本和做出贡献。
2016年敦煌国际文博会的召开,敦煌又一次吸引全世界的眼球,敦煌文化价值、学术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敦煌文化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更为迅速发展的时期,敦煌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对敦煌艺术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对于距离敦煌最近的大学,我们亦要有所行动。这对我们的高校教育带来了思考和要求。机遇就是挑战,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或能出此培养。
敦煌音乐作为我校特色音乐课程还可将有关敦煌音乐与河西走廊的自然、历史、社会、宗教、民族、人口等其他学科领域文化内容进行融合,使我校学生能获得更全面的有关敦煌音乐文化的背景及主体内容,使敦煌音乐的研究与教学能在统一性与整体性的情况下进行,使学生能得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学习。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并逐渐充分认识敦煌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图像的感知与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另外,对敦煌音乐文化教学的同时,并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敦煌壁画音乐画面的认识上,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要体会敦煌音乐文化所体现的历史价值与艺术内涵,使学生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视角中去认识和理解敦煌音乐。
在敦煌音乐文化的教学中,配合我校地方文化特色创建与实施的发展目标,并与敦煌音乐文化有紧密联系的其它地方文化课程,形成体系性的构建,努力为敦煌音乐文化的振兴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将历史悠久的敦煌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研,集我校力量推动敦煌音乐文化精品剧目的编演,这些都为我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笔者《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与器乐》《敦煌乐舞艺术赏析》《敦煌舞蹈的素材来源》等课程的开设与建设实践,使敦煌音乐文化的教学初步形成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并随着学生的进步与敦煌音乐学习的逐步提升,今后在课程的深度与所涉专业的广度上将不断丰富和完善。
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实施,对激发学生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资源,帮助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历史、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与文化传承意识,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力量。
再者,敦煌音乐文化的研究与走向课堂,对国家“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在高校中的实施,以及对敦煌大课题创造性的本土化实施,能起一定的助推作用。
荀子在《劝学》中曾有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即是说,善于借用有利因素,可以致高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以此借喻,不断拓宽与优化教学资源,吸收有利因素,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因地制宜的个性发展观,巧施教法,借力使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上即此,充分挖掘学校在所处地域历史文化方面的深厚资源,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理念,凝练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校文化与精神,不断增强我校的文化底蕴,并逐渐将我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文化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当前敦煌及敦煌文化的建设日益受到省内与国家的重视,已不断向国家战略推进,对敦煌文化的价值和精神亦不断得到凝练与提升。借助敦煌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影响力,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对学校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为我校发展敦煌文化及特色学科的建设注入活力,发挥我校在敦煌文化建设中占据的有利因素,为我校一批优势、特色、品牌学科的建设以及带动学院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相关专业的协调发展、人才的培养共同努力,为我校的事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