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莹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新高雅的特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西方艺术歌曲与中国特色古诗词的完美融合,不仅具备浓烈的中国传统的味道,同时也非常具有时代的气息,将音乐融入到中国古诗词之中,二者碰撞出了更多的艺术火花。钢琴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扮演的角色无可取代,因而对钢琴伴奏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同样非常之高。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伴奏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演奏技能,更要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明白诗词中的意境和所要传递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演奏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美学性
中图分类号:J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51-03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基础进行的加工创作,是将西方艺术歌曲融入东方古典文化的一种探索,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也包括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技法,进一步加入了西方传统音乐艺术和现代音乐元素而进行的创新创造,是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结合。
近代最早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由德国留学生青主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男中音独唱《大江东去》,此举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反响,其后青主又创作了《赤日炎炎似火烧》《忆江南》《我住长江头》等众多极具艺术成就的作品。随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兴起,一大批的作曲家开始投入对这一特色艺术的创作,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作曲家除了青主之外,还有黄自、谭小麟、马思聪、冼星海等,一时之间开启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潮流,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美学性
(一)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美感
中国的古典诗词本就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它不仅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对中国社会百态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极具韵律美和节奏感。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既是对人类生活的表现,同时也具备了其独特的美感。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讲求“中和”与“天人合一”,是古代人民对生活平衡的一种追求。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同样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中国的传统音乐离不开儒道思想的熏陶,音乐中“中和”的特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印记。在我国的古诗词当中,许多对青山绿水、明月繁星的咏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表现。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诗词艺术的理解,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赋予音乐更多内涵和灵性。古代早期的诗歌是不分家的,诗词总是伴随着音乐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诗词艺术和音乐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各为一体,而今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出现将诗歌再次融合,呈现出诗词与歌曲更多层次的美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二)中國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传统的诗词当中,多是人们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此而发的个人情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我们读诗之时,当时情景和感情的画面感便是扑面而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在读柳永的这阙词时犹如一则故事跃然眼前,不仅感受到作者描述的落寞景象,更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离愁别绪。
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到音乐当中,更加强化了诗词的意境,给人另一种深刻的震撼。比如,《红楼梦》中的经典曲目《葬花词》,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不了解《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只要一听这首曲子,配合曹雪芹的《葬花词》,也会立刻感受到当中浓浓的伤感之情。歌曲凄婉低调,林妹妹在寒风中葬花的景象瞬间被勾勒了出来,让人们在听歌曲的同时,完美地进入了林妹妹的内心世界,深切感受到了林妹妹在当时环境中的无奈和悲凉。
优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够将诗词意境进行重现,还能够抓住诗词创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和听众更加直接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从而赋予诗歌更加丰富的情感,使人在听音乐的同时体会古诗词带来的心灵洗礼。
(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的结合
中国的古诗起源较早,在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中,除了古人的乐器和歌舞外,古诗词是一个极具表达情感的载体和方式,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方式,也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文化。而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音乐美始终是贯穿于其中的,钢琴伴奏的艺术也是比较常见的,能够更深刻的塑造诗词中的意境,传达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深意。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钢琴伴奏艺术的结合是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又一阶段,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得以欣赏和领会其中的深意与意境。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传达出“诗中情”。在古代人的传达情感方式中诗文可谓是更好的方式,无论是家国兴亡还是仕途失意等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借助诗词来进行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赋予给予了诗文生命,在后续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作者基本都是以古诗词为蓝本,能够更加深入人心,传达情感。例如《大江东去》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结合的作品,主要是以宋代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虽然是表面上表达了各宾主角色的境遇与情怀,实则也是传达了自己的无所作为以及感慨。钢琴伴奏主要是源于西方的音乐,这在中国的早年间是比较少见的,由于作曲家青主早年在国外留学因此接触了大量的西方音乐。将歌唱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词,加上西方音乐的钢琴伴奏更加能够传达出诗词的情感。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传达出“画中意”。所谓“画中意”是人们用来表达绘画艺术的美感,传达出人的情感意境,而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也可以体现这种“画中意”。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古人为了传达情感来进行创作,还可以来描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再通过与音乐巧妙的进行结合,更能够描绘出始终的美眷。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歌颂大好河山的诗词古句,通过利用衬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手法描述出景色的壮观与美好是古人写诗词的特点。与钢琴伴奏的结合使得这种情感传达更加的长远与深情。例如张继诗创作的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特例,通过诗词的意境描写表达出了诗人对此时此景的欣赏,而加上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使得画面更加的立体,音乐的背景赋予了诗词更多的生命,完美的结合也使得古诗得以源远流长,画面长久的印于脑海。
二、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者的能力要求
基于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本身意境深远,在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钢琴伴奏时,不同于普通的钢琴独奏,既要融入诗词的内涵,又要与演唱融为一体,因此,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对钢琴伴奏的要求较高。
(一)与作品的交流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首先要与演唱者保持交流,关注歌曲演唱者的气息,与演唱者进行一定的眼神交流,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来抒发作品的情感。在青主的作品《大江东去》中,钢琴的伴奏没有前奏也没有尾奏,段落之间的链接也是较为直接的方式,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者时刻保持与演唱者的交流,观察演唱者的动作,关注演唱者的情绪,才能做到相互间的融合,才能完成整个作品的表现,才能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到位,起到推动情绪的作用。
(二)伴奏者的表演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是以古典诗词为基础,与演唱者相互配合来完成的,不是单纯的依附于演唱之上,钢琴的伴奏也尤其需要独立的存在意义。在钢琴伴奏部分的把握需要伴奏人员的表演能力,因为在表演的过程中伴奏者踏板的设计和钢琴键的选择都能够充分的展现表演者的个性,这其中也表现出了伴奏者的能力以及对伴奏歌曲的理解与表达。表演者在表演中对作品的表演的控制及表现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因为在古诗词与钢琴伴奏的结合表演中,钢琴伴奏基本上属于独立的一部分,所以伴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能力及对作品的理解来设计伴奏部分的强度与特性,展现作品的效果。通过钢琴的伴奏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体现的是伴奏者的表演能力,仅仅通过与表演者的相互结合无法达到真正的伴奏效果,通过伴奏部分来体现作品的情感与激情是伴奏者伴奏能力的体现,也是作品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钢琴伴奏者的表演能力對于诗词歌曲的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伴奏者的心理控制能力
钢琴伴奏者在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交流和表演能力,还要具备现场的心理控制能力,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事实上,在现场的伴奏表演中无论是歌曲的表演者还是钢琴的伴奏者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伴奏者必须要具有控制紧张怯场的心理能力,做到与歌唱者配合,克服一切不利于表演的心理因素。
紧张、胆怯、慌乱等都可能会造成表演的失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无法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因此,为了使得表演更加完美的呈现,伴奏者必须要具有极强的心理控制能力,避免现场的恐惧、怯场导致表演的失败。而对于伴奏者来说,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也就来源于自信心的培养,做到对现场的氛围进行轻松应对。自信心的培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就是必须要充分的理解所要表达的作品的情感,对作品深入的进行理解,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这是指伴奏者对所要伴奏的作品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对作品的演绎。其二,就是对于自己的伴奏的基本能力要熟练,能够熟练的操作所要用到的工具,例如踏板、音色的调整和处理等,做到对工具的调整与熟悉。再者,就是在上台表演之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状态,做到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行上台伴奏表演。
自信心的培养对于钢琴伴奏者的表演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领会诗词歌曲中的深意,理解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才能够增强自己表演的自信心,才能够更加充分的表演,展现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放放.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艺术[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50.
[2]殷菲菲.浅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枫桥夜泊》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2013,(07):137.
[3]李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