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音乐艺术的教学和实践中,独唱、重唱、合唱以及独奏、重奏等表演艺术形式都需要伴奏的参与。伴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乐队伴奏,包括(大、中、小型)管弦乐队、民族乐队或电声乐队等;另一种是以单一乐器伴奏,钢琴伴奏即属此类。由于钢琴独到的特点——正如李斯特所说的“钢琴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百件乐器”——能够与大型管弦乐队相抗衡,使得钢琴伴奏成为单一乐器伴奏中运用最为普遍和最有效果的一种。
然而,在我国,相对于钢琴独奏艺术的迅猛发展、人才辈出而言,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则显得相当缓慢,钢琴伴奏艺术人才亦呈现稀缺状态。究其原因,有两条:
一是导向不对。客观地说,尽管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钢琴伴奏应用最为普遍、最有效果,但是,在音乐艺术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音乐院校系统,与钢琴独奏相比,钢琴伴奏并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当钢琴独奏者在舞台上享受鲜花与掌声时,器乐(钢琴)伴奏和声乐(钢琴)伴奏的从业人员却被打入“另册”,被视为“教辅人员”,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钢琴伴奏从业人员发展钢琴伴奏艺术的积极性,一度成为阻碍钢琴伴奏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方法不当。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上述错误导向逐渐得到纠正,钢琴伴奏受到音乐界愈来愈多的重视:大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钢琴伴奏课;一些院校开始招收钢琴伴奏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音乐教师招聘工作中,钢琴伴奏开始被列入必考项,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钢琴伴奏艺术的关注。然而,由于培养方法不当,这种关注虽然在小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少数学生在这种关注下,通过个人努力形成了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但相对于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巨大需求而言,仍然是相当不足的。
这种不足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两年一届的“珠江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尽管各地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并且接受了专门培训的,但是相当一部分选手在钢琴伴奏方面表现出来的状态,却令人大跌眼镜,使专家、评委们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满足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巨大需求,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进行透彻的研究。
一、明确目的——培养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要求
我们知道,在认识活动中,倘若围绕问题去寻找解决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为,问题本身很可能成为认识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障碍,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明确目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而言,也是如此。
现阶段,在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共识。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在音乐艺术领域,钢琴伴奏以其对音乐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整合性,理所当然地成为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集中体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钢琴已成为大部分学校音乐教学的标准配置乐器。学校音乐教学及实践活动更是对音乐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声情并茂地以自弹自唱的形式范唱歌曲,并根据学生学习歌曲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提供相应的伴奏;要能够给合唱队的排练、表演弹伴奏;要能够给乐器独奏、重奏的学生弹伴奏;要能够给舞蹈队的基训、排练弹伴奏;要能够给诗歌及散文朗诵节目配弹背景音乐,等等。所有这些,说明钢琴伴奏能力已经成为从事音乐教师职业的必备能力。
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应当明确“培养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这一目的,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培养本科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这是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必然之举。
二、找准方法——成功的钢琴伴奏源自“钢琴伴奏感”
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方法很重要。要找到正确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方法,首先要明确钢琴伴奏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通常,钢琴伴奏分为“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因各自的特点与钢琴伴奏能力形成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正谱”伴奏,指以作曲家专门为特定作品创作的伴奏谱为伴奏用谱的伴奏类型。在“正谱”伴奏中,钢琴伴奏所用之“正谱”,是作曲家针对特定音乐作品,以音乐形象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乐曲背景与和声运动的需要为依据,对钢琴伴奏织体形态的落实、节奏型的选择、和声动力的发挥及色彩的渲染、复调手法的采纳、旋律重复及变体的运用等等,进行精心构思后谱写出来的钢琴伴奏专门用谱。这种“正谱”既有预想的效果同时又不失钢琴化,能够与整个作品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伴奏者与表演者实现完美合作,准确诠释音乐作品艺术内涵的重要依据。
“即兴”伴奏,指伴奏者依靠即兴编配伴奏烘托并推动音乐前进的伴奏类型。与“正谱”伴奏相比,即兴伴奏由于其“即兴性”特点,难免会在严谨性方面显得不足,甚至出现伴奏者与表演者配合上的瑕疵。但尽管如此,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即兴伴奏仍然是一种十分宝贵的音乐表演能力。在无“正谱”可寻,或者钢琴伴奏谱陌生而又复杂,需要以即兴弹奏方式来临时应急时,钢琴家的即兴伴奏能力往往成为影响整个表演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事实上,无论是“正谱”伴奏,还是“即兴”伴奏,成功的钢琴伴奏,始终离不开“钢琴伴奏感”——钢琴伴奏中的“琴、乐、人合一”的状态。形成了“钢琴伴奏感”,钢琴家便可在钢琴伴奏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织体安排或繁或简、节奏选择或疏或密、技法选用或难或易,均能与音乐融为一体,与合作者默契配合,直至曲毕——“正谱”固然以其“精到之思”而使人着迷,“即兴”亦必因其“神来之触”而令人回味,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交融的。君不见,即便是在以严谨(从尊重作曲家本意的角度)著称的钢琴独奏领域,依然处处充满了“依谱”的即兴——演奏家在速度的选择、力度的选择、句法的处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点;更有甚者,有些钢琴家竟然“依兴”正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多种版本不正是钢琴家们“依兴”“改正”乐谱的杰作吗?
另外,在“正谱”伴奏中,严格遵照乐谱弹奏,固然可以实现作曲家的音乐理想(当然,记谱法的局限性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但同时也对钢琴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钢琴伴奏谱的演奏技术难度,与钢琴独奏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钢琴家演奏时需要全神贯注方能胜任,在这样的难度状态下,同时还要求钢琴家注意与合作对象的默契配合,客观而言,对于钢琴家来说,这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而具备这种能力的钢琴家也实为凤毛麟角,不可多见。因此,在此类作品成功的钢琴伴奏中,更多的钢琴家是在“钢琴伴奏感”支配下,“对较难的伴奏部分中的相对‘次要成分慎重地做适当减省,化难为易……以保证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及合作对象的正常发挥。”①
由此可见,在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钢琴伴奏感”是成功钢琴伴奏的关键。倘若没有“钢琴伴奏感”,钢琴演奏技术水平再高,也只能是依“正谱”之“葫芦”画“伴奏”(恐怕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了)之“瓢”;而当没有“正谱”可依时,便完全没了章法(“断断续续、杂乱无章、声音粗糙,……简直不是音乐”②),永远无法实现成功的钢琴伴奏,更遑论企及钢琴伴奏的更高境界了。
三、建立合理、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
明确了目的,找到了方法,接下来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机制,运用找到的方法,实现预定的目的。正如著名钢琴家储望华先生所言,钢琴伴奏要在“干中学”③:“钢琴伴奏感”的生成源自大量的伴奏实践,良好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大量伴奏实践的磨练——所谓“熟能生巧”,舍此别无他法。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要建立合理、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形成全方位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体系,创设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环境,科学、合理地组织钢琴伴奏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钢琴伴奏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尽快形成“钢琴伴奏感”,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从而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钢琴伴奏课程体系,夯实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
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钢琴伴奏有着复杂的操作空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极高的综合性、协调性、创造性以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有这些形成了它独特的课程特性——渗透性和整合性,表现出特殊的、对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方面的需求:第一,钢琴演奏技术;第二,钢琴伴奏技巧;第三,钢琴伴奏写作能力;第四,钢琴伴奏思维。因此,合理、高效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伴奏课程体系,应当包括钢琴演奏技能训练课程(即“钢琴”)、钢琴伴奏技巧训练课程(包括声乐伴奏、器乐伴奏、舞蹈伴奏、重奏以及四手联弹五种课程)、钢琴伴奏写作相关课程(包括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技术理论课程)、钢琴伴奏思维训练课程(包括视奏(唱)、键盘和声和即兴伴奏课程)等四种类型,为学生提供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所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夯实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
其次,要构建适用的钢琴伴奏教材体系,实现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性。
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应当从教材建设入手,根据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为从事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职业储备能力,选择恰当的材料组织教材——以普通学校音乐教学中经典的声乐、器乐、舞蹈音乐作品为主要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将它们组织成视奏、键盘和声、钢琴四手联弹以及重奏四种方式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教材。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的钢琴伴奏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体现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性思路,与此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内部的横向联系,与课程体系内部其他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将培养目标因素渗透到课程体系内部其他各科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性。
再次,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启发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钢琴伴奏是对学生在音乐专业领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极具整合性。尽管这种整合性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钢琴伴奏活动本身,最终仍是由学生本人自主完成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结合多种多样、不拘形式的钢琴伴奏实践活动,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和鞭策学生,提高学生对钢琴伴奏的兴趣,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钢琴伴奏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实践钢琴伴奏的整合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要制订科学的钢琴伴奏实践活动计划,实现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同样,“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因此,要制订科学的钢琴伴奏实践活动计划,通过合理组织,协调安排,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钢琴伴奏实践活动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环境,实现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而言,具有显而易见、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
结语
近年来,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注,越来越明显说明(音乐)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关注却一直未能解决钢琴伴奏的核心问题: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建立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因此,一直以来,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如何建立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是可以“见仁见智”、因地制宜的。而对“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认识,则会直接影响培养方法的正确性乃至培养机制构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钢琴伴奏感是成功钢琴伴奏的关键”的观点。也就是说,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钢琴伴奏感。
事实上,所谓“钢琴伴奏感”就是钢琴“即兴”伴奏(仅就其概念而言,不涉及通常意义上之水平高与低)所即之“兴”,它是钢琴家在钢琴伴奏中“琴、乐、人合一”的直觉状态,是钢琴家音乐艺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因此,可以这样说,成功钢琴伴奏的最高境界,就是即“兴”伴奏——“正谱”的或者“自度”的。倘无此“兴”,钢琴演奏技术水平再高、“正谱”演奏得再“准确”,也无法实现成功的钢琴伴奏,更遑论企及钢琴伴奏的更高境界!“兴”源于钢琴家全面的音乐修为(诸如理论的浸润、实践经验的积累等等),并随着音乐修为的提高同步、同向发展,也就是说,越是熟悉的领域,“兴”越容易发挥作用——在钢琴伴奏中精彩的“神来之触”,往往就是钢琴家“钢琴伴奏感”即“兴”作用之结果。
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储望华先生评价刘诗昆的即兴演奏时所说的:“我想刘诗昆的即兴,也不外乎是才能+兴趣+实践,而逐渐形成。即兴本身也一如他的演奏历程,必定是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配简单的和弦、选择简单的调性、不宽阔的音域,逐步发展到在钢琴上发挥淋漓尽致、才艺纵横的高级即兴水平。”
如此看来,在明确目的、找准方法、建立合理的机制以后,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以量变的积累促质变的发生,逐步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满足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巨大需求,也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愿莘莘学子乘乐“兴”而臻钢琴伴奏艺术的更高境界,在钢琴伴奏艺术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徜徉。
①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8月北京第1版第31页
②孙维权.钢琴即兴弹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钢琴艺术[J].2003年第1期第29页
③储望华.漫谈即兴.钢琴艺术[J].2007年第5期第26页
张旭良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