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 唐惠忠
魅力语文
立足物象寄志趣
——记叙文运思技巧之托物言志
文/江苏 唐惠忠
责任编辑:杨青
●技法指导●
托物言志,是指借助富有显著特征的具体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类记叙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事物的形态,巧妙地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志趣愿望的叙事文。
●名篇引路●
李存葆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着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崂山雪地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报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本文有删改)
【品评】本文描写了生活中的两个场景:崂山雪地的小花小草,长白山雪国中的白头翁,从“浩歌”与“寂寞”两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文章标题“雪野里的精灵”,指这两个场景中的小花,其特点在于: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最后收束全文,寄情写志,强调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文章含意深远,耐人咀嚼,行文鲜活灵动,如“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妙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活力;同时传神地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
●仿写佳作●
北京市一考生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草木是否真的无情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朋友,你可曾注意过这美好的自然,你可曾热爱过这可爱的花草,你可曾感悟过它们的真情?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药,就已经成为我时时牵挂的挚友。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最早还是从姜夔的那首《扬州慢》中知道了芍药。词中的“红药”仿佛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十分痴情地在张望,在等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执著不变。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不知那棵“红药”为谁而生,而我却知道,我家后院的这棵芍药是为我而生。我自幼身体虚弱,医生诊断为血气不足,母亲不知从哪儿听来的,饮用芍药花粥可以养血调经,便托远房亲戚,寻来了芍药,栽在了后院。
芍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本以为栽下去就可以一劳永逸,没想到有一年冬天,芍药突然闹起了脾气,渐渐枯萎了。这下,可把一向很能沉住气的母亲给急坏了,又是浇水,又是施肥,多方打听、请教栽培的方法。就在大家有些绝望的时候,有一天,母亲突然发现芍药有了复活的征兆。母亲喜出望外,连声称庆幸庆幸。我心里明白,母亲其实是担心我会失去芍药花粥。芍药作为一种草本植物,诚所谓“春风吹又生”,它坚毅的生命和对希望的执著,又岂是严寒所能扼杀的呢?
春去冬来,后院的芍药也会有自己的休整期。母亲便会把那些没有用完的芍药花小心地收藏起来。我记得一位诗人这样吟唱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日渐苍老的母亲,不也像一棵即将“落红”的芍药吗?如今的我,即将完成中学学业,也许会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继续圆自己的梦,而母亲的芍药也一定会开出更多的花吧?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我却要说,草木如人,亦有情愫。亲爱的朋友,当你再看到一棵草、一棵树的时候,请细细聆听她的声音,用心感受一下她那点点滴滴的情怀吧!
【点评】本文托物言志,寄寓深远。文章通过讲述自己与后院中那株芍药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舐犊之情,“日渐苍老的母亲,不也像一棵即将‘落红’的芍药吗”等文句,读来令人动容。另外,文章引用古诗,文采斐然,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
●名师点拨●
作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物为基础
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志的基础是咏物,假如在文中不能很好地展现所选之物的特征,志便无从谈起;即使勉强凑成篇,也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难以达到言志的效果。因此,认真观察、深入把握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而出彩地摹好物,是写好该类文章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作家苏雪林的《秃的梧桐》,起笔处极力描写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在这样的状态下,“秃的梧桐”随着“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而且“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借此赋予梧桐顽强的生命力,揭示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须有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主旨。
二、物志统一
写托物言志类记叙文,另一个关键点是物与志精神内核要和谐统一。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应当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在关联或吻合之处,绝不能让志游离于物以外,给读者牵强附会之感。如苇岸的《去看白桦林》,先突出“在白桦林的生命历程中,为了利于成长,它们总会果断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引出“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这样,如果我把渐渐获得的一切都紧紧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够再走向更远的地方”;又细笔描摹“白桦树淳朴正直”而“挺拔”的形象,由此联想到“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宁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物之形与志之神内在统一,与作者的思想感情高度吻合。
三、选好角度
写作托物言志文,还必须选准恰当的角度,使物与志完美契合;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扯上一两句,又什么都没说清楚。同时,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的关系处理不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让人一头雾水。如梁实秋的《骆驼》中写道:“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作者着眼“亚热带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巧妙地抒写了自己异乡漂泊、“人地不宜”的人生体验,读来极具感染力。又如任举林的《会流泪的树》,咏物的立足点在“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主体部分由“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写到“奇异的叶片”;其言志的归结点则是“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文章切入角度新奇,以真实的情感为经、灵动的语言为纬,经纬交错地织出了一幅在人生坎坷之路上坚守梦想、不屈不挠的动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