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锋,吴志刚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
一道教材等腰三角形尺规作图题的变式探究
顾建锋,吴志刚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
变式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一道教材尺规作图变式题的作法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作图思路,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基本事实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渗透重要的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尺规作图;变式探究;数学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中考试题的源泉,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抓住教材中的典型习题,深入思考、适度变式探究,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得到发展.本文拟就对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8页作业题A组第3题做变式探究,与同行分享.
题目如图1,已知∠α和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作△ABC,使AB=AC=a,∠B=∠α.
图1
作法:如图2所示.
(1)作∠B=∠α;
(2)以点B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作弧交∠B的一边于点A;
图2
(3)以点A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作弧交∠B的另一边于点C.
△ABC即为所要求作的三角形.
数学解题教学重在解法指导和思维训练.为此,变式训练必不可少.
变式:如图1,已知∠α和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ABC,使顶角∠A=∠α,底边BC=a.
分析:变式题在保持原题的结构和结论不变的情况下,将条件进行微调(将原题中的底角∠α和腰长a分别调整成顶角和底边长,其他条件不变),解题要求相比原题有了较大的提高,涉及的知识面变宽,思维深度陡增.
变式题中,由于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边确定,故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可知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唯一确定.即能用尺规作图作出符合条件要求的等腰三角形.
1.利用“圆周角的性质”作图
对于条件复杂的尺规作图题,先作出条件相对弱化的图形,再寻找该图形与所要求作图形之间的联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此题所要求作的图形既要满足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又要使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α、底边为a,条件多,难度大,直接求作不易,这时考虑将所求作图形的条件弱化,先作出一个边长为a且该边所对的角为∠α的三角形(图3中的△BCD),再思考△BCD的顶点D在怎样的路径上运动能始终保持∠D=∠α,由此想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这一性质,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柳暗花明.
作法1:如图3所示.
(1)作∠D=∠α;
(2)在∠D的一边上取一点B,以点B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交∠D的另一边于点C;
(3)作△BCD的外接圆;
(4)作线段BC的中垂线交△BCD的外接圆于点A,E;
(5)连接AB,AC.
图3
△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2.利用“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之间的关系”作图
当某一问题直接从条件难以或无法入手时,将条件转化必然成为问题探究的基本途径.此题若能将条件转化到已知底角和底边求作等腰三角形,则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想到探究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不难得到: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α时,它的底角为90°-∠α.于是只要想办法作出一个角等于90°-∠α,则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运而生.
作法2:如图4所示.
(1)作∠α的平分线;
(2)作线段BC=a,并作出直径为BC的⊙O;
(4)连接BD,CE,并延长交于点A.
则△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图4
作法3:如图5所示.
(1)作∠GDH=∠α;
(2)在∠GDH的两边上取点E,F,分别作∠GEF和∠HFE的平分线交于点B;
(3)在射线FB上截取线段BC=a;
(4)过点C作∠BCA=∠CBA交射线EB于点A.
图5
则△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作图
要作出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若先作出底边BC=a,则顶点A显然在底边BC的中垂线上,这样问题便集中到探究∠DAC=∠α的点A的位置上(如图6).由于无法直接作出∠DAC=∠α,故而考虑先作出∠DEF=∠α,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进行转化,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破茧而出.
作法4:如图6所示.
(1)作∠α的平分线;
(2)作线段BC=a,并作出线段BC的中垂线DE;
(4)过点C作∠BCA=∠DFE,交DE于点A;
(5)连接AB,AC.
△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图6
4.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作图
将难题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依据这一基本策略,将此题分解成两个步骤进行探究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先作一个顶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再作一个底边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与它相似”或“先作一个顶角为∠α且腰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然后在此基础上构造与该等腰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的作图思路刀过竹解.
作法5:如图7所示.
(1)作等腰△DEF,使顶角∠D=∠α;
(2)作线段BC=a;
(3)过点B,C分别作∠GBC=∠DEF,∠HCB= ∠DFE,BG,CH交于点A.
则△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图7
作法6:如图8所示.
(1)作线段BC=a;
(2)以B为顶点作∠CBD=∠α,并截取BD=a,连接BD,CD;
(3)以点B为顶点作∠CBA= ∠DCB,交CD的延长线于点A.
图8
则△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5.利用“邻补角知识”作图
此题的作图难点在于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如何作出它的底角,将思维重心聚集于此,就会发现已知角α的邻补角恰好等于所要求作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和,于是问题解决的思路水到渠成.
作法7:如图9所示.
(1)作∠DBE=∠α,并作出它的一个外角∠EBF;(2)作∠EBF的平分线BM;
(3)以点B为圆心,线段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M于点C;
(4)过点C作∠NCB=∠EBC,交BE于点A.
则△ABC即为所要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图9
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符合一定条件的几何图形,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更是一种需要学生数学思维参与的探究过程,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操作和思维能力.而变式探究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考复习阶段,对上述教材中的等腰三角形尺规作图题进行变式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道教材尺规作图题经过简单的条件变换,延伸出多种不同的作图方法,且各种作法相互关联,异中有同,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有个性地思考作图思路.同时在具体的作法探究过程中,又需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和分析法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其中,基本活动经验能让学生联想到曾经习得的基本图形(如作法1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基本图形;作法4中“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基本图形);基本思想——转化思想能让学生想到将问题转化成“已知底角和底边作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如作法2~作法7都是将已知顶角转化成底角后作图);基本技能让学生知道已知顶角如何转化为底角(如作法2、作法3和作法7中通过计算发现了顶角和底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法能使学生建立起已知条件与相关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确已具备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作法探究的起点.这样的作图探究,内涵丰富,思路多元,探究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初中数学核心内容,若在中考复习时使用此变式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此题的作图方法,则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基本事实的理解,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重温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达到“以点带面、以一抵十”的复习效果,这也是此题探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戴向阳.一道课后习题的“动感”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3):41-43.
2017—03—10
顾建锋(1975—),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与命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