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2017-06-20 20:45张希敏
东方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

张希敏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部交响曲。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矿山工程师家庭,自幼喜爱音乐。1850~1859年就读于彼得堡法律学院。在彼得堡法律学院就读期间,柴可夫斯基有幸从钢琴家居恩金格尔学习,并经常去歌剧院听莫扎特、格林卡的音乐。与其他音乐家不同的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专业是从二十二岁才开始的。1861年入安东·鲁宾斯坦主持的俄罗斯音乐协会附设彼得堡音乐班,从查列姆巴学习通奏低音作曲法;次年该音乐班改成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是首届学生。他学习很用功,教授们布置的习题,他总是提前完成。在校期间,他写出了初期的杰出作品—管弦乐序曲《大雷雨》。1865年以获得银质奖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他辞去公职,专攻音乐。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应邀到尼古拉·鲁宾斯坦在莫斯科创立的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十余年间,创作了一系列歌剧、交响音乐、室内乐、歌曲和钢琴曲。如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套曲《四季》等。但对他来说,全部生活的意义就是创作,因而音乐学院的教学成了他的负担,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他不得不继续教学工作。直到1877年起接受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柴可夫斯基才不再担任教职,得以安心作曲。1878年至1885年间,柴可夫斯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的不朽杰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四交响乐》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而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八一八序曲》、《弦乐小夜曲》、《意大利随想曲》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也是在这个时候,从他的笔下源源写出的。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学博士的荣誉称号,他在世界上为俄罗斯音乐树立了声望。八十年代末期,柴可夫斯基定居于距莫斯科不远的乡间。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十分幸福,但实际上,柴可夫斯基十分不满沙皇的黑暗统治,深深同情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人民。在这时,他写下了内容深刻的不朽杰作—悲剧性的歌剧《黑桃皇后》和《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部交响曲。它之所以成为西方交响曲文库中的精品,与柴可夫斯基个性和情感的率直流露和音乐表达手段的成熟是分不开的。从1889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一直酝酿创作一部新的交响曲,他先后构思和草拟过三部交响曲,其中的一部标题为《人生》,反映从青春到成年、从衰老到死亡的全过程,但这一构思未能实现。原来的这些设想形成了创作《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在1892年为《第六(悲怆)交响曲》草拟过写作提纲,点明第一乐章是冲动的热情、自信对生活的渴望;第二乐章爱情;第三乐章失望,沮丧;第四乐章以死亡为结局。这部交响曲明显反映了他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包括更加广阔的社会内容。《第六(悲怆)交响曲》反映了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在1905年革命前夜的这个动荡年代中的绝望心情。柴可夫斯基在动笔写这部交响曲时给朋友的信中说:“常常当我构思时,我竟哭起来。”,“我确实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个,尤其‘最真挚的一个,我从来没有爱过我其他的作品象爱它这样的深……”《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绝笔,就如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第六(悲怆)交响曲》近乎柴可夫斯基自己的一首安魂曲。事实上,在它首演后四天,柴可夫斯基即病倒,不久去世。

《第六(悲怆)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它以一个犹如叹息般的忧郁的引子开始。引子由大管奏出,大管低音区的阴暗音色预示交响曲的悲剧结局。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它是短促、焦虑的。从主部到副部,音乐是连续发展的,中间没有明显的连接部。副部亲切、宽广,极富歌唱性。最后由一支单簧管独奏,突然,一个由全樂队奏出的和弦把音乐推入展开部。展开部仿若个人内心的狂风暴雨。最后,音乐平静了下来,长号奏出“平静的安息”,第一乐章结束。

第二乐章是温柔的快板,三段体结构。它的第一大段首先出现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中常见的圆舞曲形式。优美、恬适的旋律表达了柴可夫斯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在第二乐章的中间部分,舞蹈形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二度下行为特征的凄凉音调。它呼应着第一乐章主部的悲剧性音调。之后,圆舞曲再现,在结尾时又由明朗转向阴郁。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是谐谑曲与进行曲的结合。它描绘了显示世界的图景,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忙,表现了人与生活道路上的障碍进行的斗争。主部主题由活泼的音型组成,并不断演进。副部主题是被柴可夫斯基称为“凯旋、欢腾的进行曲”的英雄性主题。乐章在进行曲主题的片段堆积的形式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是哀伤的慢板。主部的主题悲戚、哀伤,让人想起第一乐章引子中沉重的主题。与之相比较之下,副部主题显得比较明朗,它仍然浸透着悲哀但又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它的内涵是与主部主题不一样的。死亡时无情的,音乐越来越低沉,最后在大提琴的低音区深处,完全寂静下来。

《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四个乐章里,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是全曲的中心。第一乐章着重反映内心巨大的痛苦,第四乐章则总结了一个厌世者一生的结局,中间的两个乐章,一个是幻想的幸福世界,另一个则是对生活的最后一次渴求。虽然是按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分为四个乐章,但是柴可夫斯基改变了两个中间乐章,特别是第四乐章的结构。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通常是热烈欢腾的快板,但是在《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将快板乐章放在第三乐章,以慢乐章作为结束。第四乐章悠长的慢板,好似一首哀歌。《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它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深入地认识时代,认识生活,认识历史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

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一样,柴可夫斯基在音乐方面是一代“巨匠”。在他的音乐中,俄罗斯民族风格与世界音乐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达到世界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旋 谷文娴 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2)

[2]戚浦·柴可夫斯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2)

[3]马慧玲·欧洲古典名曲欣赏·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拒绝了托尔斯泰
一杯凉水终结柴可夫斯基传奇人生
关于柴可夫斯基你可能不知道的十件事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梅克夫人鱼雁传情
柴可夫斯基“自以为是”
冒犯老师之后
冒犯老师之后
美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