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会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少不了沟通交流,口语交际能力越强的人,说明他的交流能力越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也会轻松愉快许多。可见,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语文高段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口语交际的基础来自于语言的积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指标中,包含了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口语交际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应对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还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育教学中,口语教学一直不被教师重视,所以对于小学语文高段的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仍存在经验不足的缺点。本文就对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高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语文高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说话模式还未能形成,教师应该与他们建立起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多对他们的课堂讨论给予肯定与鼓励,课堂上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单向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要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和友爱的朋友,要理解学生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引导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例如在教《将相和》这一课,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喜欢廉颇还是喜欢蔺相如,继而让他们表达出喜欢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每一次发言作出表扬和鼓励,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达到师生的双向互动,又能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创设出一个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为他们的敢说话作好铺垫内容,对那些性格偏膽小害羞的学生采取多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尽量能够在课堂上开口讲话,例如可以结合《穷人》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先用自己富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描述场景的部分,然后再让他们尝试着进入情境,模仿课本里的对话,一对一的进行模拟对话,借此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长期以往,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在公开场合开口讲话的胆子。
二、开展训练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的训练是一项集聆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交际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可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不用拘泥于朗诵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创新出更具有教学氛围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在学习《最后一个地球》之后,对关于地球资源的问题进行一个辩论比赛,可以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出学生互相团结的合作精神,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比赛活动,例如可以根据《少年闰土》里的闰土形象,将学生的思维延伸到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小伙伴当中,根据自己与小伙伴的有趣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可以讲讲与自己小伙伴从第一次见面到认识,最后成为的朋友的过程,可以用生动丰富的语言与肢体表达相结合,鼓励学生用故事感染身边的听众。在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当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有潜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析出学生在口语交际上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方便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运用能力
小学高段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将来在各方面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口语交际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中的实践性活动,语文课堂只是小课堂,而社会是个大课堂,所以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了将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更好地将口语交际充分发挥到生活中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能为口语交际的培养提供灵感与帮助,教师还要擅长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社的学习活动展开综合性训练,将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走进社会的的大课堂中,让他们多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口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留心身边的语言文化,比较不同的具有本地特点的方言,还可以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将一周中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新鲜趣事写下来,将自己与他人的交谈重点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谈,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小学语文高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参考文献:
[1]韦孟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延安大学,2016.
[2]蒋慧.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J].才智,2016,(02):116.
[3]谭春秀.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