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霞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系統阐述了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列举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生的现象、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概括;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及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教学;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认识数学,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数学为生活服务.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新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给学生提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材料,把数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让学生从枯燥复杂的公式定理中走出来,有乐趣地学习数学.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大多仅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经常出现以下情形:
1.学生活动场面混乱,没有秩序,实际教学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教师过多使用命令性语言,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感兴趣,因此,导致学生几乎不愿意参与.
4.小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涉及范围太小.
5.活动结束后,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总结与反馈,所以没有体现出实践操作的实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小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运动、休息等基本都有固定的时间,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就要使用到钟表,这就和“认识钟表”这一节的内容有结合点,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授.
(二)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实施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1.在导入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研究表明,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把教学活动放到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能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亲自感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在新知讲授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师要合理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实践操作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学生听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方式不利于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四)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重视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走出课堂,深入生活.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之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人民币有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到超市购物的场景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每人发20元的购物券,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糖糖:我买了一支钢笔10元,还有一把小刀2元,一共花了12元,还剩下8元.
优优:我买了一个文具袋13元和一块巧克力5元,一共用了18元,还剩2元.
贝贝:我买了一个笔记本16元和一卷胶带4元,一共花了20元,我的钱花完了.
像这种在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