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上凌时年小学 邹炳术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却时常出现---教师所采用的练习设计单纯来源于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种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并不能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这样的作业设计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要想优化数学作业,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出发,把作业设计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经过多年用心的教学,我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将从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谈谈自己在探索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新知识的模仿性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实际应用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对学生常常混淆、出错的知识或者估计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设计专门的“针对性作业”,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例如,在初学《圆的认识》时,针对学生常常对半径和直径所在的地方拿捏不准确的情况,我结合不同的题型对比式地设计了如下堂上作业来帮助学生,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半径和直径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性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同一个知识,从多方面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严密的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思考解答后,就能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的实质。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的教育是公平的,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恰当的发展。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从简单到复习、由浅入深,要有坡度、有层次,可以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例如在教完“用圆规画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堂上作业:
1、以o点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圆。( ☆ )
2、以o点为圆心,画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 ☆ )
3、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 ☆ ☆ ☆ )
4、在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 ☆ ☆ )
又如在教完《圆的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堂上作业:
1、广场的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
2、广场的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
3、广场的圆形金鱼池的周长是31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一只羊被农民伯伯用6米长的绳子栓在大草地中央的木桩上。请问小羊能吃到最大范围的草是多少?()
“层次性作业”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富有变化和发展的练习。这样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及想象的阶梯。既能让差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也能让优生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既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让所有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发展。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产生兴趣,其作业的热情必然会高涨,作业效果必然会显著提高。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设计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作业,要引领学生投入到具有童趣的“活动性作业”中,这样必然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且,完成“活动性作业”的过程正是一种体验性的实践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更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完“用圆规画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周末课外作业。
1、画出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下周进行作品展览。
2、跟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活动并想办法画一个半径是15米的圆,下周回来小组汇报最佳画圆方案。
又如在教完《圆的面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组课外作业。
公园有一块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一个最大的圆形花坛,一半种玫瑰花,一半种台湾草。请各小组设计至少两种合理的绿化方案。
学生在解决以上这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活动性作业”时需要展开想象、联系实际,内动、外动、互动有机结合。这种综合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作业设计,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量有效的作业。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兴趣,学得有信心。真正实现作业的“质的增效,量的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