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柳,汤建华,温建军,何巧珍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石柳,汤建华,温建军,何巧珍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2015年两年间本院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03例,所有患者后均经超声内镜检查,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56例纳入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胃镜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结果56例患者超声检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共46例,其中平滑肌瘤16例、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8例、间质瘤2例、静脉瘤7例;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 (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价值高,可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法。
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
普通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显像效果不佳,对壁内或壁外异常以及正常器官或组织压迫区分不清楚,而超声内镜超声清晰度高,能够直接观察黏膜病变表面,又可通过扫描获得腔道壁各层次的结构,明确粘壁内、壁外的病灶,而且可明确病变的组织来源层次及性质,并能够通过超声引导切除病变部分[1-2]。本文对超声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胃镜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4~2015年两年间赣州市人民医院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03例,所有患者后均经超声内镜检查,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56例纳入分析。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8~80岁,平均(55.6±5.9)岁。隆起病变部位:胃39例,十二指肠12例,食管5例;临床表现:上腹痛26例,吞咽异常8例,腹胀7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胸痛5例,黄疸1例。
1.2 仪器主机:Olympus,超声内镜:GIF-J260,探头频率:12~20 MHz,探头型号:Olympus-UM-2000,金属圈套器:Olympus-UAJ-254,金属圈套器:Olympus-SD-7P-1。
1.3 方法超声内镜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术前15 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消泡剂,紧张患者给静脉注射丙泊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37)。患者检查前禁食8 h以上,首先做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及时排空胃容物和胃内黏液及气体,向食管和胃腔内注入蒸馏水,将超声小探头经另一个胃镜活检孔插入,找到病变部位,待蒸馏水充盈病灶位置时再行扫查。操作完成后吸净食管腔和胃腔内的水。
记录病变范围,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0780),3~5 mL/每点,促进病灶隆起。采用圈套器套住病灶,高频电凝切除。病灶直径较大的病灶切除后若有出血,采用金属夹钳夹创面。切除的病灶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灶层次起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超声内镜检出情况56例患者超声检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共46例,平滑肌瘤16例、间质瘤13例、异位胰腺8例、脂肪瘤5例、布氏腺瘤4例。见表1。
表1 超声内镜检查结果(n)
2.2 超声内镜与病理、胃镜诊断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见表2。
表2 超声内镜与病理、胃镜诊断比较(n)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病变,普通胃镜检查率虽然较高[3],但是无法明确病变的性质和起源,且对壁内或壁外异常以及正常器官或组织压迫区分不清楚,无法提供病灶的详细、准确诊断。超声内镜是临床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常用手段[4-5],根据内镜图像和工作原理,上消化道的管壁图像分5层[6-7],从外到内依次是第一层是浆膜层和浆膜外组织生成的界面波(高回声);第二层是固有肌层生成界面波(低回声);第三层是粘膜下层生成的界面波(高回声);第四层是黏膜肌层界面波(低回声);第五层是内膜层和内膜表面生成界面波(高回声)。检查过程中,超声内镜的高频率探头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壁的结构和层次[8],通过结合病变的回声特点和层次,对病变的性质进行明确[9-10]。随着超声内镜应用更加熟练,超声内镜辅助切除肿瘤或者剥离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3.1 超声内镜与壁外病变壁外良性病变压迫时,消化道壁层结构完整,而恶性病变时,消化道壁层结构会遭到破坏。3.2超声内镜与壁内病变间叶源性肿瘤显示源于上消化道壁固有肌层,呈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包膜完整或不完整。胃脂肪纤维瘤起源于黏膜下层,呈稍高均质回声,包膜完整。胃癌表现为胃壁5层结构消失,呈非均质低回声,浆膜层缺损。壶腹癌呈不均质低回声,胆总管下段扩张。
3.3 超声内镜与间叶瘤良恶性的判断间叶源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超声内镜判断间叶瘤良恶性主要依据肿瘤的大小和边缘的完整程度以及回声的均质性。本研究结果提示,当肿瘤直径>3 cm、边缘不完整、内部回声呈不均质时,肿瘤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价值高,可以确定病变是位于管腔内还是外压性,有助于帮助临床确定是否治疗或选择治疗方法。
[1]赵素芳,谭永港,熊鹰,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医药前沿,2012,2(9):33-34.
[2]叶淑芳,朱晚林,叶秀津,等.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浙江医药,2013,11(35):1041-1042.
[3]陈秋连.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4,20(21):27.
[4]苏燕波,唐建光,刘晓敏,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内科,2012,7(3):281-283.
[5]郭立宏.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及应用[J].潍坊医学院报,2014,6(36):457-459.
[6]李小安,赵奎,李晓辉,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西部医学,2012,7(7):1255-1257.
[7]杨晓钟,王琼,高成城,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597-599.
[8]袁丽,张立玮,尔丽绵,等.超声内镜在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4):372-375.
[9]杨林英,彭德银,邸雅南.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6):31-33.
[10]黄泽夏,季峰.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6(12):78-7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