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突破治理困境的路径探析

2017-06-19 15:48朱冬梅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山现代化居民

朱冬梅

(济南社会科学院 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2)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突破治理困境的路径探析

朱冬梅

(济南社会科学院 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2)

坚持中国特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永续主题。把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内,以济南市历山名郡社区“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治理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突破当前社区凝聚力不足、居民不积极参与等治理困境,必须秉承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基本要义,在社区治理中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动力引擎”、建立多元主体协议机制,并运用现代化治理方法和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拓展居民自治空间。

社区治理;治理现代化;居民自治;中国特色;协商共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党中央对当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重变革和多元价值的制度性回应。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网。,迫切需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有序发展。*丁元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而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社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唐若兰:《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探索》2015年第6期。。那么,如何以现代化治理方式突破当前社区凝聚力不足、居民不积极参与等治理困境,并建构起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融合的社区治理长效运行机制,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就地方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而言,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治理机制成为创新发展的基本共识。据此,有学者提出地方社会治理是在一定的接近公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的地理空间内,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公民组织等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应对地方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也有学者提出:有必要对社会治理手段创新进行整体性设计,尤其在不断强化治理技术并由此实现精细化的同时,更多地动员社会组织、公众进行有效协同,在专业性导向的治理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和彰显社会公共性。*李友梅:《我国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而从地方社会治理实践经验模式探索来看,郑杭生等人从社会学学科视角探讨了“杭州经验”,提出社会复合主体的治理创新及启示*参见郑杭生、杨敏、奂平清等:《“中国经验”的亮丽篇章——社会学视野下“杭州经验”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黄群慧等则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探讨了厦门城市治理的经验*参见黄群慧、张其仔等:《厦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叶笑云等以宁波市为例从基层社会矛盾运动的视角探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叶笑云、许义平:《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管理创新——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从社区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探讨来看,多数是直面社区治理具体问题展开路径探索,例如韩倩等以南京市汇林绿洲社区为例探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方法*韩倩、刘宁、刘志涵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实践研究——以南京市会汇林绿洲社区为例》,《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顾杰等以上海浦东华夏社区为例探讨协商式治理模式*顾杰、胡伟:《协商式治理: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基于上海浦东华夏社区的经验》,《学术界》2016年第8期;等等。本文把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内,以济南市历山名郡社区“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治理模式为典型个案,力图通过现代化治理理论与社区治理实践展开对话,探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历山名郡社区位于济南市商业经济繁华地段,居民经济收入、文化素养水平较高,选择该社区为典型个案,其意义在于对未来我国社区现代化治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代表性。

一、治理现代化要义

(一)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永续主题

我国的现代化是三个层次: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的性质不同,其治理形式也存在差别。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决定了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区别。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邓小平同志曾将我国的现代化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一届领导集体秉承了党的一贯坚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它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也就是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网。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来设计改革路线。坚持中国特色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永续主题。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的内涵,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治理的核心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2016年07月01日,中国新闻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强调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的前提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治理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治理的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强调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治理的方式是开展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防止和减少了各种社会力量的内耗,有利于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社会治理也是如此,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格局中,如何引领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曲折、避免风险、避免危机?这就需要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治理是多元主体角色的协商互动的过程。把党的政治协商制度创造性地引入社会治理,提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其本意包含了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协商使各利益主体在公共问题上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共享。

(二)转型:从传统管理到现代化治理

社会转型是中国当代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必然面临深刻变革。西方国家也曾面临治理的变革和转型,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市场失灵和接踵而至的政府失灵开始,治理理论就以其对市场和政府机制缺陷的有效弥补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世界各国学者深刻研究、不断丰富治理内涵,并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把这些共识性研究成果与中国当前转型现状相结合,发现社会治理转型是不断摒弃传统弊端,并逐渐建构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摒弃与建构并行的过程。

1.摒弃一元化统治,构建多元化合作共治格局

在传统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社会管理必然是一元化统治。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社会管理,即国家通过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对社会进行总体规划和全面设计,并且运用目身的行政权力对各社会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和控制。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其中对“治理”做出了最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转引自张胜军:《为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而努力——全球深度治理的目标与前》,《中国治理评论》2013年第1期。。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治理理论中,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摒弃一元化统治,建构多元化合作共治机制,使政府与社会各种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居民自治组织结成伙伴关系,共同进行合作性治理己经是大势所趋。

2.摒弃自上而下控制,构建自下而上参与机制

传统社会权力运行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而治理强调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治理鼓励公民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广泛地参与公共行政,从而使公共行政更能响应公众的呼声。*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会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彼得斯曾经提出,参与模式的出现强化了公民的作用, 并试图以投票以外的方法来诱导民主参与。*[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基层社会实行居民自治。而这个自治的过程也是现代公民充分张扬个性、实现公民利益、权利和价值的过程*夏晓丽:《政府善治与公民参与——基于治理的视角》《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通过建构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在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如此,整个社会治理体制才能获得持续的活力。*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会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摒弃命令式管制,构建合作式网络体系

传统社会实行“管制”,是以统治者的意愿为导向,其运行模式是“命令”,延续两千年的帝王思想、臣民文化和专制统治是与现代化社会治理完全背离的封建枷锁。现代化的“治理”是以问题和管理事务性质为导向,其运行模式是多种形态的社会合作网络体系。各主体面对国家、地方、社区等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各种复杂问题或公共事务,通过协商、谈判等集体行动,达成一致目标,并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机制和组织结构,形成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社会合作网络体系。

(三)社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

1.治理视域下社区与国家的内在关联逻辑

在治理视域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要义,我国社区与国家的内在关联逻辑包含三个:一是与国家治理的隶属关系。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国家治理的大框架。这种隶属关系决定了社区治理的目标和要求不能偏离于国家治理的总目标;二是与政府的“强”“弱”关系。从近几年的社区治理创新来看,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一直没有间断对“政府-社会”关系的探索。“政府-社会”关系包含“强”“弱”两个维度,其模式有四种,即:强政府-强社会、强政府-弱社会、弱政府-强社会、弱政府-弱社会。当前,社区问题累积,社区治理难以推进,“政府-社会”关系没有调整好是其中重要原因;三是与国家治理的双向信息传递关系。社区是国家权力的末梢,为了应对社会转型的风险,国家权力有向基层社会延伸的需要。同时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又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和影响。因此,社区与国家之间有牢固的信息双向传递的关系逻辑。建构合理有效的社区与国家或政府部门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以保障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基层信息双向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

2.社区治理现代化尚需突破的困境

所谓“发展困境”,简要地说,就是发展的实际结果与发展的预定目标正好相反的趋势*郑杭生:《警惕“类发展困境”——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当前社区利益多元化、居民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区核心凝聚力不足是社区实现民主协商制、社区居民自治和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相反的趋势”,化解这三个突出的关系矛盾是突破社区治理困境的关键。

二、“一核多元、按需共建”:历山名郡社区治理现代化探索

历山名郡社区地处济南市中心繁华地段,辖区面积0.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62户,5558人。辖区内共有高档封闭式住宅小区2个,单位宿舍2个,企事业单位60多家,各类商超50家,社区环境优美、商业氛围浓厚,居民生活质量普遍较高。历山名郡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初社区建设面临一系列困难,驻区单位各自为政,对社区缺乏归属感,更谈不上支持;社区原有的传统服务很难满足高档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经过八年的努力,扭转了被动局面。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环保公益一等奖、山东省文明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主要得益于历山名郡社区创建的以党建为纽带、以服务为支撑的“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治理机制。

(一)建立党建工作联合体

历山名郡社区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通过建立社区联合“大党委”,整合辖区内的各种党政资源,构建“一核心多基础”的基层组织体系。目前,历山名郡社区已建立起11个非公企业党支部,与三个驻区单位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并成立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总支,构建起联系紧密的区域内“党建联合体”。“党建联合体”实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由社区党委召集召开一次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为社区建设、服务群众出谋划策。

(二)建立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协议机制

历山名郡社区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协议机制”(见图1),该机制以社区服务为平台,建构起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聚合式运行机制。多元主体通过社区服务平台,以满足居民服务需求为核心利益,通过协商共议,合理调配社区资源、解决纠纷。而居民在该机制中具有最广泛的参与渠道,通过与各服务主体的互动表达诉求,既满足了自身服务需求,又实现了理性参与社区事务,体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居民参与本质。

图1 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协议机制基本架构图

1.聚合式运行机制

社区服务协商议事平台以服务居民为核心要素,是形成聚合式运行机制、把社区多元主体凝聚起来协商议事的重要载体。 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在协商议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是社区多元主体中最有号召力的组织者,是凝聚社区多元化主体协商议事的骨干力量,在聚合式运行机制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社区内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以及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主体承载着居民多样化的服务夙愿,它们带着这些夙愿进入共同协商议事的社区服务平台,通过广泛沟通协商、对话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协议。而居民则拥有最广泛的理性参与渠道。“社区服务协商议事平台”的议事主题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所有的协商议事必须有居民代表参加;其次,各类社会组织如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居民志愿组织等其本身就是以服务居民、满足居民需要为生存根基的,它们承载着居民的各类服务意愿,是居民参与议事的主渠道。

2.“四步法” 协商议事制度

多元主体协议机制坚持“民事民议民决”的工作思路,围绕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制定了“问需、问计、问效、问责”四步议事法,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协议机制。通过社区协商民主“四步”议事法,先后协调解决了一大批开发商不愿管、物业公司管不了、业主群众怨气大的问题,有效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比如,针对辖区空巢老人、物业和企业从业人员、社区活动队伍等,普遍反映中午没有合适的地方就餐,希望开办社区餐厅的问题,社区通过协商议事平台进行了多次协商,顺利解决了食堂选址、经费保障、日常管理等难题,建成了由物业公司运营、社区居委会监督、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共享的社区餐厅。餐厅建成后,深受居民和驻区单位欢迎,每天就餐人数近200人。如今,只要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他们都通过协商议事平台,让大家议一议、聊一聊,大家的知情权、参与权得到了保障,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社区管理也更加顺畅。

(三)培育孵化社会组织

历山名郡社区驻地单位以非公企业为主,社区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其生活需求不同于传统开放式小区的基本保障需求,呈现出高标准、多元化的趋势。为更好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实现社会资源在社区中的有效整合,在区民政局的指导帮助下,历山名郡社区与山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引进了“名郡伙伴”社区社会组织品质发展支持项目(见图2)。该项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社会组织的孵化和发展步入健康、持续发展轨道。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了18个社会组织,累计向社区提供敬老服务、公益救助、就业创业帮促、矛盾调解、青少年教育、女性美容、家庭自驾游、公益阅读、运动健身、影迷沙龙等20多类、500多项免费和优惠服务,为社区和驻地单位相互间沟通交流、传递资讯、服务居民群众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辖区及周边居民群众受益过万人。

图2 “名郡伙伴”社会组织孵化流程图

1.孵化目标:居民需要

“名郡伙伴”社会组织品质发展支持项目按照“需求调查一资源整合一孵化组织一培育发展一满足需求”的管理模式,从项目设立到项目运作完成,都以社区居民需要为目标。以订单式服务落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精准回应居民需求。社区整合孵化了兴趣爱好类、社区服务类、志愿公益类三大类18个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了10余个特色品牌,通过服务认领,精准而有效地回应和满足了居民各类需求,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了社区融合和公民意识提升。

2.孵化手段:专业化和现代化

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是孵化成功的关键要素。一是引进专业社工,聘用专业社工4名。二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将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纳入年度考核体系,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社工专业考试,储备扩展人才队伍,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中已有持证社工5人。三是科学设置、合理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社区由历下区民政局购买济南山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项目社工4名,设置阶段性社会工作服务岗位6个。四是聘请社会工作专家成立督导团队,通过专业督导,确保服务确保服务专业性。五是利用现代化 “互联网+”技术手段,开设微信群、QQ群、社区报、多功能会员制微信公众平台等来实时有效回应居民需求。

3.孵化机制:评估和激励

评估是保证社会组织目标达成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社会组织自身健康发展重要手段。“名郡伙伴”社会组织孵化实行项目负责制,建立严格的评估机制,组成多方主体代表组成的评估组,定期对项目内部管理、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保证社会组织孵化的品质和健康发展(见图3)。

图3 社区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架构图

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李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激励机制是组织运行的动力机制,是解决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社会组织孵化管理者综合运用激励理论,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这一模式实现了“激励导致努力,努力导致绩效,绩效导致满足”*苏勇、何智美:《现代组织行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的良性运行状态。

三、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启示与思考

(一)突破困境:践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念

历下名郡社区“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治理模式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二是以社区居民需要“动力引擎”;三是协商共建实现社区资源有效整合。三个特征秉承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基本要义,成为突破当前社区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化状态下社区凝聚力不足、居民不积极参与治理、难以实现共建共享格局治理困境三大“法宝”。

1.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凝聚力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无论是“名郡俱乐部”还是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无一不是在街道办党工委的支持、辅助和社区党委的主导下成立的。在社区党委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区域党建联合体,一方面,践行党在社区的核心领导地位,破解了社区多元主体凝聚力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为下一步建立服务平台以及一系列协商议事机制以及整合社区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突破了社区凝聚力不足的困境。

2.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动力引擎”

以需要理论为导向建立社区治理结构,其优点是自下而上,体现社区居民为本。历山名郡社区把满足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是居民理性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引擎”,“人民的主体地位”要义得到充分释放。社区通过为居民提供“订单式”服务,把居民参与紧紧地贯穿于多元主体协议的始终。首先,服务“订单”要经过居民讨论,居民对各类组织提供服务内容有充分的发言权。其次,评估服务质量,也离不开居民理性参与。社区每年召开由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服务中心”、各社会组织代表和专家组成的评估大会,对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并建立评估档案,同时由居民代表对服务质量进行现场测评。历山名郡利用服务“引擎”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激活社区多元主体协商共议运行机制,既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又突破了居民不积极参与的困境。

3.以协商共建实现社区资源有效整合

历山名郡社区“社区服务协商议事平台”是聚合多元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充分讨论,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平台,它实现了三方面的功能:一是聚合功能,以服务为核心议题,把社区多元主体凝聚起来,共同协商议事;二是协议功能,即各主体共同协商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并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作为执行和监督的依据;三是评议功能,即居委会、居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对协议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社会组织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并作为奖惩依据。该“平台”是促进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促进了社区共享共建格局的形成。

(二)良性运行:践行现代化治理方法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治理体系是指国家治理组织系统结构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指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社区治理要实现良性运行,离不开现代化治理方式。历山名郡社区“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治理机制,推进了社区治理环境和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其现代化治理方式一是运用目标化管理;二是建立系统的运行机制;三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1.目标化管理

管理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和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为此,现代化治理活动必须把制定管理目标作为首要任务,管理系统要围绕管理目标建立与运行,所有的管理行为以实现目标为准绳。历山名郡社区目标化管理分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一核多元,按需共建”的总体目标,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建立多元主体按需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第二层目标也叫次级目标,是各治理平台制定的目标,包括:“社区党建联合体”、“社区服务协商议事平台”、“历山伙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分别以整合社区资源为目标、以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和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第一层目标的确定和管理是社区治理总体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第二层目标的基本依据;第二层目标是各个团体以第一层目标为依据、围绕团体利益而制定的,社区中多个团体在实现团体各自目标的同时,也成为第一层目标实现的强力支撑。

2.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现代社区利益主体多元化,以政府为核心的一元化行政命令已经不再是必然的管理方式。因而,现代化治理中其最重要的环节是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商共议的长效运行机制,将集体认同或共识形成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历山名郡社区围绕治理总目标建立起一系列管理机制,如:“一核心多基础”区域党建工作机制、多元主体协议机制、“四步法”协商议事机制、社会组织孵化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这些管理机制为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铺平道路。

3.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改变着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服务链条,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社区治理走向现代化,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运用。历山名郡社区以信息化力量推动社区治理水平升级,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他们成立了山东省首个社区层面微信平台,已经注册4500余人,其中历山名郡社区党建服务平台涵盖了“党建论坛”“党建议事厅” “社区新闻”“服务认领”“需求发布”等15个板块,各社区社会组织如“名郡悦阅读书会”“名郡影迷俱乐部”等皆有自己的微信群。社区微信平台、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社区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居民自治空间:社区与政府关系合理化探索

1.社会组织与居民自治空间的拓展

近年来,我国基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项事务中去,开始承担一些事务的管理工作。*唐若兰:《社区治理创新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探索》2015年第6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政治、文化、教育、服务等活动领域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历山名郡社区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含兴趣爱好类、社区服务类、志愿公益类三类社会组织。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和活动空间,居民通过参与各组织活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服务需求、增加了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扩大了居民之间横向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拓展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空间。例如:“悦阅居读书会”携手15家成员单位开展了30多场“书香名郡”文化主体活动,为居民拓展了温馨怡然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空间;再如,“社区餐厅”的成立和管理运营过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要增加自我资源供给,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一方面要依靠政府提供便利资源,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组织自身要积极培育组织建构与治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社会资本建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建构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在依赖与独立的张力中逐步弱化对政府的依赖。*韩小凤、苗红培:《我国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困境及其治理》,《探索》2016年第6期。

2.政府职能定位与社区网络化治理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网络社会。在多元主体参与构成社会治理的网络中,各主体要采取对话、协商、竞争和合作来实现有效的治理。政府的职能是通过制定行为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合作网络的有序运行。历山名郡社区“一核多元,按需共建”格局的形成,与历下区千佛山街道办正确职能定位相关。街道办的主导理念从过去的“强政府-弱社会”转向“弱政府-强社会”;管理理念从过去的“管制”转向“服务和扶持”,主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完善社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对社区的服务。目前历山名郡社区已经形成社区党委、社区党建联合体、居委会、“名郡伙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多元主体为主干,链接社区驻区单位、各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组织等构成的横向互动的“社区合作式网络体系”。社区居民则是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和议事平台广泛参与其中。另外,通过社区党委、居委会与政府(街道办)之间及时交流互动,以及微信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运用,“社区网络体系”与政府(街道办)建构起有效的双向信息传递渠道,使国家政令畅通传达、基层社会信息能准确及时上传,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进一步拓展居民自治空间的思考

拓展居民自治空间和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连。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向社区赋权。依托政府采购平台,采取服务招标投标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社区社组织承担街道剥离的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即通过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向社区赋权,在“政府-社会”关系中,增加社会的权重。另一方面,进一步为社区减负。调研中发现,社区居委会有限的几个工作人员难以承接大量的政府部门下沉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这些繁忙事务挤占了居委会开展居民自治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未来社区发展还需进一步释放社区自治活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陆影)

2017-02-20

朱冬梅(1962—),女,济南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中群众参与的路径分析与建议”(项目编号:12CSHZ03)的阶段性成果。

C916.2

A

1003-4145[2017]06-0108-07

猜你喜欢
历山现代化居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石器时代的居民
舜乡恋歌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真绅士
“舜更历山”到“舜耕历山”的传说演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高台居民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