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海洋型民俗文化具有海陆交融性、历史传承性、休闲娱乐性和功能多样性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应当采取开展民俗文化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完善民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民俗文化市场化工作、实施民俗文化品牌战略等对策,以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海洋型民俗文化。
【关键词】海洋型 民俗文化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文化是由特定区域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分享、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厚文化内涵及生活化和仪式化特征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形态。我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容的海洋型民俗文化。它反映了沿海居民对海洋的认识经历,折射出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娱乐习惯和原始信仰崇拜等,体现了沿海居民创造海洋文化的历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及西方现代文化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国海洋型民俗文化,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海陆交融性。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海洋型民俗文化既包括了海洋民俗文化属性,又包括了内陆民俗文化属性,比如沿海地区特有的“闹海”“赛泥马”“人龙舞”“开渔节”“攻淡菜”等活动都体现出内陆生产和海洋渔业活动的交织性,并在此过程中将生产劳动、舞蹈和音乐进行结合。海洋赋予当地居民以灵性,人们将造船、捕鱼等劳动场景巧妙地融入舞蹈和娱乐中,而陆地赋予当地居民以韧性,人们将劳作、祭祀、捕猎等场景提炼升华,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海陆交融性的海洋民俗文化特性。
历史传承性。沿海地区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世代传承、共同信奉的文化传统习俗,如山东沿海在两千年前就产生了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的神仙文化,继而催生了中国道教文化;东南沿海在宋朝产生了妈祖文化,形成了中国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广东沿海在北宋时期出现的波罗诞庙会,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海洋民俗文化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变迁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
休闲娱乐性。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动的形成,与当地原生态的海洋型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大量的渔业生产劳动技能被渔民应用到休闲娱乐活动之中,如放海灯、妈祖出巡、船舞、吃普度等,体现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但与其它地区反映当时艰苦生产劳动过程的民俗文化活动不同,沿海的各港口直到现在都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沿海地区民俗文化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些民俗文化活动都是为了祭祀丰收、欢度新年、祝贺新婚产生的,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
功能多样性。比如,胶东半岛民俗文化活动是集古代与现代、大陆与海洋文化于一身的,包含着丘陵、大河、内陆、海洋等不同类型地理特征的民俗文化活动,其载体多样、内涵丰富、极为罕见。沿海地区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至今的有几十种活动项目,若能加以保护和开发,将更好地体现出海洋型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功能。而且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海洋民俗文化活动将逐渐集经济、社会、教育、娱乐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大部分海洋民俗文化活动出现传承断代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海洋型民俗文化项目理应得到相应的保护。首先要进行有组织的挖掘整理。着眼于海洋型民俗文化的传承,投入必要的人力资金,对海洋型民俗文化进行发掘、复原、整理、记录、保存和提炼。海洋型民俗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言传身教,在其发掘和整理过程中,应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多种技术手段,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记录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海洋型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效益最大化。其次要注意海洋型民俗文化环境的保护。海洋型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当地群众的自觉意识。只有群众自觉主动地繼承海洋型民俗文化,才能使海洋型民俗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进行自觉的改造。再次要建立海洋型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保护镇”“生态文化保护区”等,为不同海洋型民俗文化项目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不同海洋型民俗文化项目进行整体性与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
海洋型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就是后继乏人、传承断代。已有学者提出通过结合学校的模式,来促进海洋型民俗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认可海洋型民俗文化,这是海洋型民俗文化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二是聘请专家学者选择适合学校的海洋型民俗文化项目,编写相关教材,选择个别学校进行海洋型民俗文化与学校相结合的试点研究,培养学生对海洋型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三是培养海洋型民俗文化指导员。政府和高校可以合作培养一批具有海洋型民俗文化理论的毕业生,鼓励他们去基层开展海洋型民俗文化指导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就业,又解决了海洋型民俗文化传承断代的问题。
市场化是海洋型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挖掘海洋型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从税收、场地、创业、融资等方面支持海洋型民俗文化项目。其次,培育海洋型民俗文化产业,确定核心产业项目,逐步吸收社会资金,做大做强海洋型民俗文化核心产业。再次,以海洋民俗文化为核心,结合地理和生态特色,针对性地开发海洋型民俗文化产品,并将海洋型民俗文化与地方旅游、传统艺术、节假日紧密结合,加大海洋型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实现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战略,有助于提高民俗文化的整体素质,也是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海洋型民俗文化品牌的社会氛围,围绕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具有当地独特魅力的项目进行品牌开发,制定一系列长期性的、带有根本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逐步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尤其是现在国内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打造海洋型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如山东沿海以崂山神仙文化为主题的高端水上度假区;闽南沿海以妈祖文化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将这些民俗文化旅游区域联合起来,协同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统一的品牌定位,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系列的海洋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
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动是依附民俗文化节假日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丰富节假日的民俗文化活动,强化节庆品牌意识,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沿海地区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举办最早且发展较好,如福建的普渡节、广东海南的开渔节等,尤其是妈祖节的活动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节庆活动。节庆文化已成为贯穿海洋型民俗文化的活态名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节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并对一些海洋型民俗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包装,制定规则,使其向正规化、规则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
(作者为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①黄永林:《民俗文化发展理论与生态规律阐释及其实践运用》,《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②汤苑芳:《海韵弥馨:海洋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以广东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119期。
责编/张寒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