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玲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0例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视为分析对象,双盲法纳入干预组与常规组(n=35)。常规实施一般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组间差异对比具有明确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期间,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患者带来全面的护理干预指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1
冠心病是当前影响人们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疾病,心绞痛作为冠心病中比较常见的临床类型,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将本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视为分析对象,评价临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总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视为分析对象,双盲法纳入干预组与常规组(n=35)。两组患者中男性均为20例,女性均为15例,患者年龄在42岁到68岁之间,年龄均数为(57.01±4.31)岁。组间各项数据资料比较无明显区别,具有对比价值(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次,1次/d;倍他乐克25 mg/次,2次/d;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辛伐他汀10 mg/次,
1次/d;心绞痛发作期间,患者应用速效救心丸口服治疗,
5粒/次,3次/d[1]。10 mg硝酸甘油融入5%葡萄糖500 mL溶液中静脉滴注,10滴/min,1次/d[2]。6 mL参麦注射液融入1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30天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常规实施一般护理,全面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用药的方式。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1)心理护理
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为患者实施积极的心理引导[3]。
(2)疼痛护理
患者心绞痛发作期间,可以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者静坐,使患者保持正确的深呼吸,舌下硝酸甘油含服治疗,且可以适当按摩患者穴位或者肢体等,缓解患者疼痛,也可以播放电视节目,播放舒缓的音乐等,分散患者注意力。
(3)饮食护理
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避免高盐饮食,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水肿患者不宜久站,卧床需要保持下肢太高15°~25°。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应用量减少80%以上;好转: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50%到8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实施各项资料的对比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采用%表示,P<0.05则代表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组间差异对比具有明确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均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发挥内外兼治的价值,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辅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疗状态,积极配合各项临床治疗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并且通过科学的饮食调整,达到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目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以及疼痛护理干预等方式,将护理服务融入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
本次护理调查研究中。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组间差异对比表明了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期间,輔以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患者带来全面的护理干预指导,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祥苓,袁 晖,刘青峰,等.以mews为依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导报,2016,(16):104-106.
[2] 韩 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17):105-106.
[3] 高 晟,周 静,姚民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2,(04):332-334.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