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腔置管注入尿激酶和抗痨药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

2017-06-19 00:54杜春苑王洁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32期

杜春苑 王洁

【摘要】目的 探讨心包置管引流注入尿激酶+异烟肼+丁胺卡那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减少心包粘连和缩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确诊为结核性心包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24例):经超声引导心包腔置管,缓慢引流后注入生理盐水10 mL+尿激酶5万单位+异烟肼0.2+丁胺卡那0.2;B组(24例):仅传统心包穿刺。结果 A组患者心包腔置管均获得成功,且均治愈,患者心包腔置管引流后,心包填塞症状缓解或消失,无一例患者发展至缩窄性心包炎,无明显并发症。B组患者部分患者在第2次穿刺即出现穿刺失败,个别患者初次虽然穿刺成功但引流量很少。治疗前后给予X线胸片心胸比、心包积液量、两组引流量、穿刺成功率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对照结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心包置管引流注入尿激酶+抗痨药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引流彻底,疗效可靠、安全,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包置管引流;尿激酶加抗痨药;结核性心包炎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01

急性心包炎中有8%~10%为结核性的,有6%会发生心包填塞,若不及时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接近100%,若给予抗结核治疗,也有近50%的患者也将发生缩窄性心包炎[1]。为尽快缓解患者症状并减少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自2012~2016年起我院在规律抗痨、使用糖皮质激素、心包穿刺置管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抗痨药心包腔内灌注,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2016年我院收治的结核性心包炎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56±11)岁,

B超证实为中到大量积液,其中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

1.2 方法

A组:在全身抗痨的基础上心包腔置管引流注药,患者取半卧位以B超观察心包积液量及其分布,选液体最多、距体表最近点为穿刺点,确定最佳进针部位、方向以及进针深度,用龙胆紫标记。常规用碘伏消毒术野,铺无菌孔巾。2%利多卡因2~3 mL局麻,中心静脉穿刺针向超声心动图预定方向缓慢进针,同时接5 mL注射器负压回抽,一旦进入心包腔,心包积液便立即涌入注射器中,则停止进针,沿注射器尾端的单向孔送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送入16号中心静脉导管10~15 cm深,退出导丝,接三通开关,先抽取

50 mL心包积液送检,然后接无菌引流袋,固定导管。根据病情用50 mL注射器通过三通注入生理盐水10ml+尿激酶5万单位+异烟肼0.2+丁胺卡那0.2以降低心包粘连的发生同时促进积液的吸收。一般首次不超过400~500 mL。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无心包积液或微量心包积液量即可拔管。B组:在全身抗痨的基础上给予传统心包穿刺。

2 结 果

A组患者心包穿刺均获得成功,时间5~10 min,且均治愈,无一例患者发展至缩窄性心包炎,无明显并发症,患者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16.26±1.16(8~48)d,平均引流量为882±216(280~1285)mL。1例患者置管后感胸痛,调整导管深度及方向后,症状消失。B组患者部分患者在第2次穿刺即出现穿刺失败,个别患者初次虽然穿刺成功但引流量很少。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引流量、心包积液量、X线胸片心胸比、穿刺成功率和术后不良反应,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显著差异。见表1。

3 讨 论

对于结核性心包积液,常规的心包穿刺术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尤其在反复穿刺时,风险更为增加。2012年1月~2016年10月,我们对24例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靜脉心包腔置管并注入药物,其优点如下:①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高额费用,避免了操作耗时长、易致出血、气胸甚至严重损伤心肌组织及血管等并发症;②可独立一人完成。③导管管径细,柔软又有一定弹性,长期带管不影响日常生活。该方法集抢救、诊断、治疗于一体,其使用方便,创伤小,可避免因引流速度过快而出现心律失常、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④引流导管末端用肝素帽封管,可直接注射药物行局部治疗。⑤可预防急性心包填塞的发生。因此,本法对保持积液引流畅通,减少纤维蛋白在心包内沉积,防止心包粘连和缩窄,增加局部结核药浓度而加强积液吸收具有积极意义,是防治结核性心包粘连缩窄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丁 涛,陆 川.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胸腔心包积液同时引流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4,11(19):1050.

[2] 张善涛.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23例疗效分析.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4):307-308.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