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秀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提高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效果。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式进行特殊护理干预。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评价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应用。
【关键词】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2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复杂性的综合疾病,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本文中选择的就诊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探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提高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就诊于我院内科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72~90岁,平均(81±3.5)岁。随机将112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所有患者患病时间1.5~4年,平均患病时间为(3.3±0.5)年,两组患者就诊时病程、年龄、性别以及用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药物治疗等;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式进行特殊护理干预。对两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与护理干预后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与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与护理干预后的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5±1.5)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0.5±3.5)天,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与护理干预后的治疗效果与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人数49例,治疗有效率87.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为97.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人数33例,治疗有效率58.9%,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为82.3%;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评价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复杂性的综合疾病,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时通常病情严重,症状易反复,患者一旦患病,需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反复住院,且病情难以控制从而加剧恶化,严重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给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该病预后差,病程久且病死率很高[1],尤其是老年患者若患上慢性心力衰竭,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具有典型性,更易被忽略或者误诊,因此,综合护理就显得更加重要[2]。综合护理干预包括环境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病情监测以及活动指导。①环境护理干预:院方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保证病区内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无噪音,尽量减少探病次数及人员进出,集中进行对患者的各项技术护理,做到以方便患者为中心的原则;②心理护理干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慢性疾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患者年龄较高,存在巨大心理压力,临床表现为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等;护理人员需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充分关怀,以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加强依从性,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使家属配合护理人员,以求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满足。③病情监测: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需严密监视患者的呼吸情况,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出现啰音、憋气等症状需及时分析血氧饱和度指标,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急救;④活动指导: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尽量卧床休养以减轻心脏负担,但是长期卧床易导致患者形成血栓及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在身体状况适宜时应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训练,从而达到提高患者心肺功能的目的[3]。本文中对研究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关梅菊,曹清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76-77.
[2] 朱 静.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8):1688-1689.
[3] 文学琴,方红艳,王 群.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9):1401-1402.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