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TC动机设计模型可以從态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强化六个方面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激励性动机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动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TC动机设计模型;动机
一、TC动机设计模型概述
沃德科斯基 (RaymondJ.Wlodkowski)综合多个动机研究的观点,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设计动机因素。TC动机设计模型关注于策略使用的次序并强调教学动态性、学生态度和情感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影响。Wlodkowski 认为,动机是一种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学生的意志、毅力、价值观、持续动机都可能在教学系列整体中得到增强或削弱。依据时间的连续性,每一个教学系列可分为初始、展开和结束阶段[1]。在教学系列的初始阶段,态度和需要两种动机因素对学习动机起到主要的影响。在教学系列的展开阶段,刺激和情感因素对学习动机起到主要影响。在教学系列的结束阶段,能力和强化因素对学习动机起到主要影响。
各个动机因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所起的激励作用不尽相同,六个动机因素也不一定平均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无论如何在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和具体教学实施中都要系统地考虑六个动机因素,忽视任何一个动机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伍劳德科斯基建议:设置课程活动和学习动机策略时,教师应该先对以下六个问题作出回答。从下述问题中任选一个来回答,制定出相关的学习动机策略,提出适合设计方案和教学的应用计划[2]。
1.针对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做什么工作才能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
3.在学习过程中,是什么对学生产生激励因素?
4.怎么样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积极有效的经验并给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和环境?
5.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增强或确认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6.在学习过程中和在学习过程结束时,你能够提出和确立什么样的强化措施?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知识理论的灌输,更是新的理念的头脑输入和随之产生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在TC动机设计模型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态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强化六个方面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激励性动机策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动力。
二、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中使用TC动机设计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现状决定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大家的关注普遍处于创业活动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虽有探索但未能做到更为深入的理解。目前,大众对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功利性评价,片面理解“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仍有许多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忽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内涵分析。导致很多学校尚停留在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或者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去甚远,狭隘地理解和执行了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基于TC动机设计模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能较好的让学校、让老师的理解和实施该课程的本质内涵。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征决定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质是培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人才及其职业精神的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它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如何创企业,更重于教授学生如何创事业;不仅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更重于培养创业意识和未来职业中所需的创新精神。《意见》指出:要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TC动机设计模型具有从态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强化六个方面对学生起到启发和参与的特点,与该课程鲜明的实践特点相吻合。TC动机设计模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设计动机策略的框架和结合动机理论相关策略的逻辑方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描述在学习系列中动机策略移动和组织的方法[1]。
三、基于TC动机设计模型的创新创业教学设计
TC动机设计模型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笔者从六方面分别阐述态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强化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以达到学生在课程中积极主动、投入的学习。
(一)运用态度激发策略设计教学,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感和价值感)、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时,绝大部分都经历这三个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有部分已迈出新步伐,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大部分尚停留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或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的认知和观念也多停留在为完成一门课程,修得一个学分的水平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仍然属于依从教学规定迫于外界强制性压力采取暂时性行为。如何从依从到认同到内化学习创新创业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初期阶段充分的运用态度激发策略来达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态度激发策略的设计:
一是发展教师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教育研究者发现,即使是那些本身对学习不怎么有动力的学生,如果他们喜欢和仰慕他们的老师的话,也会付出适当的努力[5]。所以,如果教师具备例如激情、乐观、活力等深受学生喜爱和尊重的特质,将有利于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
二是通过清晰的表述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意义、目标、要求、提供详细的课程大纲、课程学习计划等,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进程、评价标准。所有这些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学习不是随意性的,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的,从而树立和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进程,有利于学生建立阶段学习目标,将注意力指向具体的学习内容和需培养和练习的创新能力,明白后果。
三是设计满足同一学习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意味着对自己的任务有更好的掌控,可以选择自己更愿意去做的事情,从而促进学生拥有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学习任务中去。当代大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在课程学习中同样被需求。针对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在满足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例如为加强学生对创业的深入了解,可以设计进行创业人物访谈、创业典型案例分析、创业项目实践等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
四是通过课程真正价值和终极学习目标的策略去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在通常的教育中,教师经常用表扬、加分等手段奖励积极学习,同时也通过责备、扣分等手段来消除不满意的学习行为。然而,布罗菲对其批判的认为,这些方法只是对学生行为的控制,而非对学习的激励。我们需要的激励应该是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晰的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真正价值和终极目标不在于拿到应有的学分,不在于是否成功的创立一个企业,而在于在这个学习中培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人才及其职业精神的打造。
通过以上四个态度激发策略,更能好的帮助学生从依从的学习态度转变到认同这门科目,自愿的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课程教学的目标一致。最后内化成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这门课程,自觉主动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二)专注学生学习高层次需求,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机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在创新创业学习中,高级的需求在课程中体现为: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求知需求包括: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获取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情感的需求包括:社会的认可,归属的需要、兴趣的培养、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求知需求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目前学生的普遍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薄弱,面对庞大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很多学生可能产生畏难心理。我们要让学生们感觉学习的是有价值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有动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侧重的传授不同需求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习前做学习需求分析,结合课程要求进行安排。例如,在课程初期阶段,专注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获取、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在课程中期专注学生对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后期阶段,专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人格品质的塑造。课程的学习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同时也会产生附带的需求,这种附带的需求更多的体现在情感需求上。所以在设计课程活动时,因注意结合内容设计更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高级的情感需求,例如可以邀请成功创办企业的人进行面对面讲授;可以以小组形式组建虚拟创业团队,在课程班级内举行模拟创业大赛或举办与身边生活紧密联系为主旨的创意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归属感,体验成功后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验队友及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三)巧设刺激,加深学生学习感觉和体验,使学习富有趣味性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刺激包括知觉刺激和认知刺激。即可运用多种手段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感觉和体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并维持学习行为。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加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讲座、论坛、创建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社团等形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体验,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科技园、创意园、创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参观。这些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将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刺激,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促使学生体验到更有意义和有目标的学习。
(四)营造积极的情感情绪,维持学习持续兴趣
我国著名学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犹若一部振荡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在教育评论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动力功能。”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大胆实践的精神。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励功能。
例如把大班分成小组,创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创新创业学习共同体。它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培养成员的协作精神和观念。它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教师要参与学习共同体中,营造并维持积极的情感氛围,参与学习讨论、激发学生讨论和探究, 促使共同体中的成员提出问题并维持交互学习积极健康的进行。在学习共同体中,要注意营造一种成员之间相互坦诚分享各自想法,以问题为导向和核心的解疑、争辩和评价,提高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五)改革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能力是学生固有对获得环境控制感和效能感的渴望[1]。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搭建竞争平台,引入合理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展现能力和提升能力。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引导发展学生不同能力。通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提升能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方式,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非分数的高低。根据《意见的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应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六)善用强化机制,促进内化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强化机制,用现实真实的案例,加强分析探讨。可以运用角色分配、小组分工协作等形式来重新演绎。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反复运用,得到强化。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给予一些外在的强化,还要运用各种各样能够引发和鼓励自我反思、自我评估的策略,使学生能够运用内在强化机制的动机。让学生对学习进展进行反省不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促使其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其次,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的一种强化方式。
四、结束语
学生的目标、态度、情感、价值、动机都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TC动机设计模型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目标、态度和情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结合TC动机设计模型,灵活运用六种动机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达到创新创业课程的本质内涵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双兰,李芒.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4:95-100.
[2]罗双兰.基于TC动机设计模型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3:120-124.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作者简介:曾秀华(1982-)女,广东兴宁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港管理学院政工师,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