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有效对策分析

2017-06-19 19:31李晴
消费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原因及对策区域经济

李晴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快速崛起,在此过程中,部分区域经济已实现战略性发展,但是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区域经济作为地区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其综合团体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经济水平明显提升。本文首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其次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并以此为基准点,探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效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原因及对策

虽然国内经济已实现大幅度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但是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不仅加剧贫富差距,还对区域市场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而在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延伸的前提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标受到明显冲击。针对此,加强中西部区域经济建设,提升其发展速度,缩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首先,经济水平。基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差距。自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经济发展路线,促使我国经济逐渐迈向新领域,并在不断发展中,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中西部地区因地质位置、社会因素均略差于东南沿海地区,从而造成东南沿海、中西部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若要有效避免区域经济水平差异问题,则应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模式予以更改,以此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经济结构。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其原因在于:工业以原材料加工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加工力滞后,使其产品价值、增值空间较窄,致使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链条难以实现系统化转换。另外,第三产业水平薄弱,也是中西部地区高科技水平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而在此过程中,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相对科学化、合理化,加之工业水平、产品科技、增值空间均已大幅度提升,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面临相互对立的局面。

最后,人均收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致使全国范围内人均收入存在明显差距,而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和基础条件等制约问题的衍生,更是加剧区域人均收入差异。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

以我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为切入点,可知其影响因素相对多样,但具体可从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市场资源环境和政策体制四个层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实施有效分析。

(一)社会历史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尤其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依据自身地理位置和西方经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即对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吸收,以先进思想为引领导向,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84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由工业集中地演变为多维度工业发展区,其所占经济份额为全国总经济额度1/3。但是,因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严重受挫,而西部区域经济荼毒尤为严重,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该状况明显得以改善。虽然我国各区域经济均已快速发展,但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匮乏和科学技术不足、工业基础薄弱与财政投资受限,其经济发展远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二)自然条件

顾明思义,自然条件分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下的自然条件,以地理环境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气候为主,若该地区自然条件充足且完善,其劳动力、生产率普遍及较高,反之则相反。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诱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市场资源环境

区域条件和供求作用的差异,导致各区域经济不尽相同。多维度市场格局的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其不仅是牵动各区域经济的命脉,还是平衡社会经济的重要依据。但是,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市场框架因客观因素的存在,进一步恶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市场活动的开展,应以市场规模、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为基准,结合自身结构调整的优势,将市场环境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影响问题降至最低。

(四)政策体制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政策制度已明显倾斜,以财政政策为例,政府部门在排除市场经济导向的前提下,结合1年或多年财政收支状况,对财政制度予以确定。在此过程中,东南沿海地区因收支凭据较高,财政制度的施行对其影响利大于弊,而中西部区域财政收支均数过低,财政政策难以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推进作用,进而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差距。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效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客观现象,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均存在不平衡问题,但是,因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尤为严重。近几年,因地区发展尤为迅猛,若要在短期内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是难以完成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抑制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缩减贫富差距,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首要关注的对象。对此,为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强化欠发达地区建设

纵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而在本文中所表述的基础设施包含能源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等,因其投资成本过高,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收益,致使社会团体投资力度、投资热情较低。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优惠扶持等多种手段,逐层改进当地社会投资现状,以此缩短和发达地区间差异。除此之外,生态环保作为我国持续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更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即通过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双重融合,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加快资本投入

国家经济发展中,知识经济的意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区域产业结构链的形成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本投入密切相关。其中人力资本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利用对劳动力资源的农具,使其经济价值、知识与能力价值得以全面发挥,从而推进人力质量的体现。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具有相互促进的优势,而在此过程中,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点为人力资本,因其投入力度较高,各项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人力资本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更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西部区域若要仅依据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金等形式,难以切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目的。针对此,中西部区域可通过资本投入、劳动力储量增加,适当提高经济市场门槛,结合招商引资、人力资本架构、教育力度强化手段,逐步推进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大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格局调节工作的开展,不仅可发挥自身优势,还对市场失灵,缺陷问题予以暴露,即市场经济无法兼并公平原则,从而加剧东南沿海、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倘若任其发展,则会增加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的衍生。对此,为快速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则应从公平机制建立、区域经济完善两个角度入手,前者涉及区域性、地方性经济法规取消、所有权制度构建和基础设置架设、特殊和单独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后者采用政府宏观调控介入的方式,对区域人均收入予以调节,如差别税收制和金融特殊制、差别采购制等,以落后区域经济扶持的目的,改善中西部区域经济现状。

(四)生产体系的完善

结合国际经验、社会主义发展路线,我国为实现区域经济生产体系的塑造,可从宏观调控、微观控制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制定全国范围生产力规划方案,通过对其框架、总体目标、战略思想的明确,做好区域经济体制完善、生产力合理布局等各项工作,即在强化政府法律强制调控的同时,制定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第二,微观控制。生产体系微观控制,主要以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角度入手,利用对经济落后地区市场格局的完善,制定市场交易准则,以此促进区域市场、全国市场的统一化发展。同时,依据《市场法》、《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为区域市场格局、生产要素的转变奠定有利基础。1990年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对区域经济不平衡战略发展思想予以明确,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经济战略。在坚持中国特色化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党中央集体应稳抓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步调,使其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完成打下夯实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作为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抑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针对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市场资源环境和政策体制四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成因,政府部门可通过强化欠发达地区建设、加快资本投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生产体系的完善等手段的施行,逐步缩减区域经济差距,推进我国整体化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原因及对策区域经济
关注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