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花
【摘 要】深度教学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能,问题导向学习是政治深度教学的根本策略。文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质疑释疑、生成问题——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活动评价、迁移问题”4个环节来探讨高中政治深度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2015年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科研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DMS049)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51-02
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是关键,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是,在当前高中政治课堂中仍存在教与学的表层化现象,学生学习的只是碎片化知识,缺乏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的知识教学止于符号表征、缺少逻辑关联、忽略意义关怀。深度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状态,关注学习者对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关注学习者自身对学习意义和知识的协同建构。笔者在深度教学的课堂形态转型实践中作了积极探索,并借助《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课例,谈谈“问题导向学习”的高中政治深度教学的基本策略。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深度教学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是高中政治课堂深度教学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要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即能诱发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而问题引入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也可以先确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来引入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注意:首先,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能揭示矛盾,形成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其次,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有适当的深度和难度;再次,问题设计要有有序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活动一:直击南海——中菲南海争端(课前展示微视频材料,包括友好合作篇和冲突对立篇,并设置了问题情境):南海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这里海天一线、风景宜人,但她的美丽,总被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窥视。
问题探究:①南海海域对中菲两国有何特殊的价值?②中菲南海争端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内容和形式?③为什么中菲两国会出现友好合作和对立冲突的关系?产生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通过微视频材料为学生营造了接触时政、探究知识的氛围。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链,采取逐层递进的办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初步感受当今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错综复杂,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突破了教材的重点,拓展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二、质疑释疑、生成问题是高中政治课堂深度教学的根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使学生敢问、想问和会问。首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敢问”;其次,激发学生質疑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引领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体验情感,让学生“想问”;再次,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使学生“会问”。通过质疑释疑,形成师问生解、生问生解、生问师解,师生共问共解的互动学习氛围,并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我探究能力和互动合作精神。
活动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中菲两国的合作和冲突,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有学生冷不丁地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中国强大了,何不使用武力解决南海争端?”
当课堂上学生出现认识上的疑惑时,教师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积极捕捉极其可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允许相互质疑,展开辩论,“弱国无外交!应以武力解决”,“中国不能走美国争霸式的发展道路”,“核战争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 教师继续追问:“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应以什么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问题?”适时有效地点拨与指导,“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去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通过对话来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疑惑点,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既能增强政治课的可信度,又培育了学生理性爱国的精神。
三、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是高中政治课堂深度教学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深度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把知识建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寻找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将知识点“穿成线,连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的建构,既能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走进知识的内在逻辑,达到“明理”的境界;其次,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求发展,把课本上的重点事实资料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学会用书本知识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社会现象,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在中菲南海仲裁问题上,外媒轮番“进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给出中国的态度:南海军事化的指责中国“不背锅”、变味的仲裁中国“不奉陪”……
问题探究:①中菲南海争端中国为什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②中菲南海争端侵犯了我国哪些国家利益?③面对外媒轮番“进攻”,我们应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问题的设置关注学生发展,突出问题探究性。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四、活动评价、迁移问题是高中政治课堂深度教学的保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深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动态生成的互动关系。在深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转化,让基础知识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进行自我建构,形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知识。
学生深度学习方式的养成与教师的培养分不开,所以教师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首先,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问题导向学习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试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获取知识,并能进行自主迁移,把获得的新知识用于观察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合作意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其次,评价方式要多维度。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3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活动过程的反思和矫正,通过反思不断调整细节,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同伴评价则发挥了监督和促进作用。教师评价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持续地进行深度学习;再次,由于教师精心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活动、自主、交流、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现逻辑教学与意义教学的统一,从而使表层教学走向深度教学。
总之,以问题导向学习的政治学科深度教学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建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能感,给教学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与高效,为培养素养、塑造人格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新样态。
参考文献:
[1] 贡和法.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6,(5).
[2] 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
[3] 徐霞.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课程与教學),2015,(3).
(编辑:易继斌)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