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越 冯洁
从线下“跑断腿”走向线上“高效批”
——浙江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创新实践
□本刊记者/陈越 冯洁
项目审批从线下“跑断腿”走向线上“高效批”,既得益于浙江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互联网+”效应,也得益于各市县区对投资项目审批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
作为“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已成为浙江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浙江随即启动了省级平台建设工作。
按照“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业务全流程、部门全协同、效能全监督”的要求,围绕“平台赋码、接件验码、办集归集、信息共享”,2017年1月1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正式联网运行。至此,省市县三级平台纵横数据全部贯通,全面实现了投资项目的唯一代码制。截至2017年3月9日,已有53437个项目上网运行,汇集项目办件环节信息43513条。
项目审批从线下“跑断腿”走向线上“高效批”,既得益于浙江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互联网+”效应,也得益于各市县区对投资项目审批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近日,本刊记者深入湖州、嘉兴、衢州三地,一探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的地方路径。
从线下到线上、从并联到串联,让“数据跑”代替“企业跑”……湖州市大胆创新,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的地方探索找到了一个全新突破口。据湖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协调处处长潘磊介绍,湖州早已率先完成省、市平台的数据对接和纵向贯通,全市共梳理投资项目审批监管事项1000余项并按时上报省平台,完成了平台链接、项目赋码、事项办理、监管流程等平台功能开发及系统调试,投资项目登记赋码全面推进,各部门办件上传和文件共享逐步推进。
湖州的成效,恰恰在于紧跟省级步伐。在推进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过程中,湖州市审改办与发改、经信、规划、建设等项目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对接,推动各县区、市有关部门及时制定推进方案,落实牵头部门、责任人员和工作经费,对投资项目从登记赋码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涉及的审批监管事项进行认真梳理并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同时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的统一框架和规范标准,积极组织系统数据对接和平台功能应用开发。据统计,湖州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自去年6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完成审批、核准、备案项目6835个,为社会投资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项目审批通道。
在数据纵横贯通的基础上,大胆放权、鼓励创新成为湖州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推向纵深的一大动力。
作为投资项目审批的“高频”区域,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投资项目高效审批的先行区。2013年底,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署办公,2014年,本着“经济发展类事项彻底放,政府监管类事项平衡放,社会民生类事项减负放”的原则,湖州市委市政府向开发区、集聚区两度下放95项市级行政审批权限,并率先在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中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站式”集中审批的模式,为开发区、集聚区打开了束缚手脚的锁链。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的实践中,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服务市场主体为根本,创新推进高效审批。
“目前中心共有审批权限76项,均已实现线上办理”,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副主任徐一丹介绍,“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推广,大大压缩了审批时间、提升了审批效率。以备案项目为例,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过去大致需要272天的审批时间,如今只需要70多天。”
“企业通过在线平台申报的每个项目,都有一个赋码,这个赋码就相当于项目的‘身份证’。没有赋码,下面的流程将无法进行下去。有了赋码,一个项目从酝酿到施工、落地……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实现全流程监控。”不仅如此,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数据共享。如果管理到位,企业通过在线平台提交相关电子证照材料后,相关审批部门可以从网上调取相关信息,企业无需再重复提交各类证照,这也是在线平台带给企业的又一大“福利”。
联东U谷湖州国际企业港招商总监李晶告诉记者,“‘在线审批’不仅减少了企业跑腿的次数,也缩短了审批时间。过去,要办一个项目备案,至少要跑七八趟。由于我们对项目申报填写要求不明确,往往需要一遍遍上门咨询,仅在正式资料提交之前就要跑三趟。如今有了这个平台,最多只要跑一趟。只要在填报之前先熟悉网上审批流程,整个过程就比较顺利。即使中间环节遇到了问题,通过电话咨询,也可以马上得到解决。而且,审批时间也很快,只要资料齐全,很快就办下来了。过去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批下来的事项,现在上午提交,下午就已经能够完成审批、直接打印了。”
辛子精工专门从事项目申报的蒋思思也有同感。“我们集团加上总公司共有25家企业,涉及工业项目17个,我主要负责项目备案。过去项目备案,哪怕对流程比较清楚,也至少要跑三趟。现在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备案,都能在网站上比较清晰地办理,只要跑一次就能拿到项目备案文件。”
在充分对接省级平台、用好线上功能的基础上,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落地有效的创新举措,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
为特殊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是开发区项目审批大提速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小微企业、重大项目、招商项目分别开出了三大绿色通道,进入快捷通道的项目,即可享受专人代办、网上填报,办理手续也作了相应简化。
“项目领办代办、全程服务”是开发区的一大特色服务。“中心对引进的重大招商项目实行审批中心人员领办代办制和专人跟踪负责制,由项目代办人统一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的问题。”有了领办代办服务,不少外地企业、外资企业前来投资有了落脚点,“最多跑一次”也成为现实。对此,徐一丹深有体会,“前两天,我帮助北大青鸟代办了一个项目,对方要在开发区成立一家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审批过程中,企业没有来过一天,所有材料都是通过快递往来,直到手续办结,企业只来了一趟。”
在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湖州市正是凭着稳步落实、大胆创新的理念,实现了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的纵横全贯通。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嘉兴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行情况稳定,投资项目基本实现了向省平台、市平台和相关县(市、区)级部门纵向和横向推送的功能。在推进过程中,各县(市、区)不断创新,涌现出各式各样的平台运行模式,其中以南湖区的“审批局模式”和桐乡市的“骨干盯梢模式”最为突出。
南湖区行政审批局办公室主任、网络信息科科长吕祥松介绍,“过去,一家企业从注册到施工许可证的获取,需要从备案开始,经过发改、经信、商务、安监、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层层审批,其中的繁琐可想而知。为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南湖区作为试点专门成立了行政审批局,成为浙江省“四大”、嘉兴市唯一的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
自2016年8月1日挂牌以来,南湖区审批局采用“一窗受理、一章审批、限时办结、全程监督”的“车间式流水线”运转模式,区发改局、商务局、环保局等16个部门的188项行政许可职责、37项服务事项,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站式审批服务。各部门原有的16枚审批印章被统一封存,被南湖区行政审批局的印章取代,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南湖区以审批局模式推进在线投资监管平台的步子迈得更大了。“老百姓最多跑一次,那让谁来跑?就是让数据跑起来,让代办的跑起来,让快递跑起来。其中,让数据跑起来是首要条件。对此,南湖区审批局作了不少探索”,吕松祥说。
在审批局成立之初,南湖区就考虑将OA办公系统和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整合起来。“每个部门都会有一个自己的OA系统,我们把所有的OA系统整合起来和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行了连通,企业只需要上一个平台,就能浏览所有信息。登陆平台后,信息框内会跳出各类事项,包括外网赋码申请信息、内部流转信息等,大大减轻了业务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经过改革,南湖区成功解决了材料重复提交的问题。“我们在平台上设置了一个叫‘办件结果关联’的功能。比如,业主在申请环评的时候,可以勾选平台已有事项,比如营业执照、法人代码、备案通知书等,这样就避免了录入时重复上传的问题,材料会进行自动关联。以前跨部门调用非常难,有了这个功能,其他部门就能够自动调用前面的办理结果。”
在具体审批中,审批局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提供网上登记、办理、监督“一条龙服务”。有关部门在规定要求的时限内提出审批意见,项目审批部门可以按照权限通过平台查询和共享关于项目审批事项的基本要素信息和其他部门的审批意见。
与此同时,投资项目建设信息报告制度和部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也得到了创新。“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企业审批信息,依据职责进行相应处理,并计入企业信用档案,登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这就在客观上增大了企业违规的风险成本,有助于推动企业自我规范,进而提升监督效率”,吕祥松说。
如果说“审批局模式”是南湖区在审批体制上的重大突破,那么“骨干盯梢模式”则是桐乡市在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上的创新。
今年,桐乡市建设项目审批通过设立分阶段联办综合窗口,建立“批前指导、一窗受理、一码办理、联审联批、信息共享”的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机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运作,实现了对项目管理过程的全程监控,对进入平台的每个项目可研、环评、规划、消防等审批事项以及建设、竣工、管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均实行全程监察,做到了实时监控、处处留痕、环环透明、全程可追溯。
桐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钱江恋告诉记者,“平台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运行时日尚短,存在一些问题,如稳定性不强、赋码前事项关联无法同步、材料共享困难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鼓励工作人员尤其是业务骨干,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盯梢’的模式关注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
在钱江恋看来,桐乡具有运转“骨干盯梢模式”的良好基础,其脱胎于桐乡市数年前提出的“红色代办”,是“红色代办”的一种延伸。“所谓‘红色代办’,就是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现在,我们依然要求业务骨干全程跟踪项目,争取做到‘随叫随到’,实现‘服务跟着项目转,代办员随项目跑’的目标。”
钱江恋说,“以系统稳定性为例,省级平台与本地平台常常遇到不能同时赋码的情况。比如2016年10月,市开发区打电话向我求助,说他们的一个安监项目赋码验证失败,在本地数据库显示上传的东西,在省级平台上并没有显现。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马上联系了负责省级平台开发的省经济信息中心,与那边的工程师协商,第一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虽然负担比较重,偶尔还会占用业余时间,但我还是尽可能做到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作为投资项目审批窗口的一线工作人员,钱江恋只是桐乡市审批局业务骨干的一个缩影。以业务骨干盯梢带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规范化运行,为桐乡投资项目审批全网运行找到了一个重要支点。
自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部署以来,浙江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衢州市发改委积极部署,制定《衢州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并于2016年6月完成平台的开发建设,正式启用。
据衢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宏辉介绍,“衢州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推进过程一直较为顺利,各县(市、区)基本实现协同并进,这既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最大亮点。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主要得益于内部审批流程再造和三方协同推进。通过改革,我们把过去的‘跑项目’变为网上‘及时办’。”
一方面,通过优化和再造政府投资项目内部审批流程,提高平台审批效率。建立发改委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2+X+1”的工作模式,“2”为“委主任和项目口分管副主任”,“X”为“相关会办处室”,“1”为“审批处”。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委内审批操作流程(试行)》,对报件完整、符合条件的项目,审批处即收即办,按照收文、拟稿、签批各一天的要求,从速从快办理。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发改委3天内即可出批文,和以往7-10天的审批时间相比,提速达200%以上。
衢州不仅在业务流程上进行调整,还在服务流程上谋求变革。衢州发改委审批处处长陈蓉补充,“去年,我们集中审批了西区管委会组织实施的一系列项目。它包含了12个子项目、19个批复,涉及的部门和事项很多。西区管委会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对业务不太熟悉,如果全靠他们自己办理,审批流程的时间相对较长。为此我们审批处事无巨细、手把手地教他们修改上报文,预审上报的前置资料等,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流程。”。
另一方面,通过向审改办、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公司三方借力,联动发挥平台效用。一是向审改办借力,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平台建设伊始,根据衢州市部门职能分工特色,确定了由市审改办负责整体推进落实、市发改委负责实际操作和平台建设的联动推进模式。正是源于和审改办的紧密配合,奠定了其在后期平台推广的有利基础。
二是向行政服务中心借力,探索“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平台建设期间,恰逢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一窗受理”模式的先行先试,市发改委以此为契机,强化部门协调,有效发挥平台的载体作用。把所有涉及投资受理部分事项进行归集,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置“投资项目”综合受理窗口,将全过程的各类申请材料、审批结果交由该窗口进行受理、分发和出件。
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真正实现了从‘项目围着部门跑’变成‘部门围着项目跑’。在审批流程上,也与传统的串联式审批模式不同,事项受理后,互为前置的原则一律取消,变为现在的同步审批,过去的部门分办、独立办,变为现在的协办、联合办,审批时间大幅度缩短。同时,对部分办理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如次要材料有欠缺,由申请人承诺在事项办理完结前补齐即可先行审批;对项目审批条件不完备或相关资料不齐的,实行‘模拟审批’,充分利用时间空档,同步办理所有事项的准备,大幅提高项目前期审批时效”。
三是向“一张网”借力,开拓统一标准、齐头并进的衢州路径。在此过程中,衢州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做法。“软”,即从全市层面制定下发工作方案,梳理审批事项;“硬”,即落实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单位,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制定投资项目事项目录和办理“双统一”标准,事项的基本要素全部规范统一,申请条件、办理时限等实现一个标准,编制指南,晒出清单,全面消除模糊语言和兜底条款,大幅压减自由裁量空间,做到“人人看得懂、人人会办事”。通过对共性材料的精简,办事申办材料平均减少3份。
与其它地市不同,衢州各县(市、区)的平台建设由同一家网络公司承建和运维,从技术上、时间上保障平台建设进度,有效地减少了市级同县级平台协调对接的过程,有力地督促了各县(市、区)步调一致。目前,该平台依托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平台数据已实现实时更新、实时共享。
通过流程再造和三方借力,衢州平台推进顺利。截至今年2月,衢州已通过平台完成项目赋码804个,完成网上审批办结事项1192项;其中市本级完成项目赋码130个,完成网上审批办结事项2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