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破局:力推城市网络化

2017-06-19 18:29陈建军
浙江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网络化城市化

□陈建军

城市化破局:力推城市网络化

□陈建军

解决浙江城市化之痛的关键,在于推进城市化向城市网络化方向发展。以互连互通、共治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为城市发展理念,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体制基础,以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主要支撑,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主要动力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

图/任延

浙江城市化之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道。截至2016年,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高出中国56%的平均城市化率10个百分点。根据美日韩的经验,70%的城市化率,是城市化完成的基本指标。按照近年来浙江城市化率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的速率,浙江在“十三五”期间基本上可以实现常住人口的城市化。

浙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产城融合,双轮驱动。一是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在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比较发达。由此形成了浙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再到小城市发展和专业特色小镇。二是中心大城市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杭州、宁波等中心大城市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协同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但是浙江城市化依旧面临挑战。从2006年到2016年10年间,浙江省的人口城市化率,增长了16.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约1.6个百分点,但同时,浙江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长了44.3%,年均增长约4.5个百分点。浙江的空间城市化,或者说土地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浙江城市化的另一个短板是户籍人口城市化低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化。2016年浙江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有51.2%,比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低15个百分点,和国际成熟的城市化率水平相差近20个百分点。

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户籍人口的城市化和常住人口的城市化间的不匹配,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理念的相对滞后。人们担心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沿海中心大城市,为此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限制大城市的户籍人口增长,这是浙江户籍人口增长率低于常住人口增长率的主要原因;二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般地进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张建设,希望以此来分散大城市所面临的人口转移压力,从而导致土地城市化的超前和“空城”“鬼城”的出现。

城市网络化破局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推进城市化向城市网络化方向发展。

所谓城市网络化,就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以互连互通、共治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为城市发展理念,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体制基础,以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主要支撑,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主要动力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

城市网络化内在动力和形成基础是城市群、城市化区域内部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社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同城化、市场的一体化及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和利益的协同化。

城市网络化基本特征是传统的“中心—外围”属性的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被多中心多节点且互相联系的网络化城市结构所替代。

城市网络化的历史背景是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在高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现代化高速、系统、网络化的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一个广域的空间上,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在空间区位上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导致的资源获取的差异性和发展可能性的差异性被大大缩小。比如一个距离出海口港口10公里的城市和距离出海口100公里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区位差异性已经变得不重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更多的是来自于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的差异化发展能力。特定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不再仅取决于其自身资源的拥有规模,更取决于其开放度和连接度。所谓连接大于拥有,就是这个意思。

全功能的城市中心、全功能的城市,越来越多地被多个功能特化中心联结而成的同城化中心区域或核心区域所替代。城市群层级结构越来越呈现出扁平化趋势。以长三角为例,借助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地球夜景灯光分布图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圆心的周边200-300公里半径长三角核心区,已经成为一个夜间灯光强度基本一致的城市化区域。在这个区域,一个建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现代高速交通系统和现代信息系统,以及紧密的产业协同集聚和产业链空间优化格局基础上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网络化体系,正在替代传统的以上海为中心、以周边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以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为特征的超级大城市群。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长三角,上海曾经拥有全能中心的地位,正逐渐为周边城市所稀释,如苏州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杭州成为全球互联网信息中心、宁波舟山港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南京的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直逼上海。在上海西南300公里,浙江省义乌这个县级市,是全球小商品的集散中心,其正在规划中高铁站,规模甚至超过了宁波高铁站。

这种多中心、多圈层、强联系的城市网络化趋势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演化中也非常明显。如在杭州市内,传统的武林门为中心的杭州市主城区的空间结构正在被多个功能特化兼具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多中心多圈层的空间结构所代替。如钱江新城正在成为杭州市新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城西地区正在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中心,杭州的大江东地区将被打造成为智能制造中心,如此等等,可以看到传统的点状结构的城市中心,正在被网络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所替代。这些功能特化的中心,彼此联系互相支撑,从而构成更大空间上的核心区。城市网络化,将大大弱化各类大中小城市在区域上的不平等性和不平衡性,提升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力,也为克服城市化带来的大城市病,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事实上,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等,构建起城市网络,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城市病带来的困惑。

积极推进三路径

积极推进城市网络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一体化的本质是解构城市和城市之间,包括大中小城市间,以城市和农村间阻碍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公正的统一市场,从而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空间分布的优化。从城市化的视角来说,就是加快推进户籍人口的城市化,消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

加快和强化城市网络化的织网工程。构建无缝连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和通讯信息系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走廊间的互动匹配,大力推进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网络节点的优化打造。包括实现核心城市与全球化的完全对接,进而拓展和提升所在城市群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增强整体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并促使城市网络中的中小城市改变盲目外延式扩张和分散发展趋势,转变为依托城市群所在的城市网络,按分工效益、规模效益以及比较成本优势原则确定各自的城市发展目标,构筑专业化分工、特色化明确、错位经营的城市网络格局。

浙江省已经具备推进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且二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区域,随着人口城市化率逐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和非城市的空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城市网络化将成为浙江城市空间结构的主体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尽快将浙江全省作为一个都市化区域或者整体城市网络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并提上决策层的议事日程。

作者为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网络化城市化
象山港内湾潮汐应变对横向流及其余环流垂向空间结构的调控研究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一类非线性网络化系统的鲁棒故障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