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后华世奎的心路历程与诗歌创作

2017-06-19 16:45罗海燕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天津300191
名作欣赏 2017年18期
关键词:遗民溥仪天津

⊙罗海燕[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天津 300191]

清亡后华世奎的心路历程与诗歌创作

⊙罗海燕[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天津 300191]

清亡后华世奎隐退津门,以诗书自娱,至死保持遗民的忠贞之节。但在历经北洋军阀、国民政府以及天津沦陷等不同时期后,华世奎的心态有所变化:由退而不隐有所待,一变为妥协之中有坚守,再变为身处困厄而心怀悲悯。心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基调:由政治性的亡国之思,一变为文化性的遗民之志,再变为人类性的生存之悲。

华世奎 近代 心态 诗歌

一、亡国之思:退而不隐有所待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息影津门的华世奎依然对清朝存有幻想,心有所待。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曾写道,复辟活动“可以说从颁布退位诏起到‘满洲国’成立止,没有一天停顿过”。我们现在无法确证华世奎是否具体参与了这一系列的复辟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直在为维护清廷而努力。隐退天津后,他不仅多次返回京城觐见溥仪,他的《甲寅九月入都有感》《壬戌三月自京返津早起登车途中作》等,都记写了入都之事,而且还直接参与了多起有关清室的事件。1914年徐世昌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务卿,华世奎便借宴请之际在席间劝说徐世昌不要辜负清室。在张勋复辟闹剧结束之后,华世奎与徐世昌同到北京,为开脱溥仪复辟罪责以及保住清室优待条件等事宜,积极充当说客。溥仪大婚时,华世奎再次入都,并接受封赏,而且在溥仪赐其“望阀高华”时更是兴奋不已,连作数诗以纪之。及溥仪被驱逐出宫,华世奎闻讯后更是垂涕号哭。溥仪到天津后,华世奎更是每逢朔望必定到张园去恭请圣安,并接受溥仪之聘以教授楷书。

二、遗民之志:妥协之中仍坚守

在溥仪被驱逐出京,以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华世奎的心态出现改变。他在《自遣》诗中曾自道心迹变化:“前观后顾两茫茫,猿鹤虫沙枉自伤。为问何时天雨粟,惯看变态海成桑。读书自有千秋想,饮酒能教万事忘。除却达观无一可,早将身命付穹苍。”世事不可为,只能强作达观,而将命运委任于大化之中。从这时起,他的人生逐渐开始从以下两大方面着力。

一方面,以遗民之高节不断自勉并与好友相互砥砺。他几乎年年在生辰与除夕或元旦之日都有诗作,而每次下笔,必然以遗民自警,以志不忘。如1928年除夕,他作《和润台戊辰除夕偶成四首律即次其韵》其四云:“无根小草随风糜,有节孤松守岁寒。莫怪陈咸遵汉腊,都由新莽坏周官。伤心十七年前日,神武门头正桂冠。”诗中提及清亡之痛,并对随风而倒的无根之草加以嘲讽,而对挺立严寒之中的孤松守节不屈予以褒扬。他的《寿陈筱石制军夔龙七十四首丙寅五月初三日》则对陈夔龙可贵的遗民高节高度表彰,诗云:“东山望峻崧维岳,南极辉长星拱辰。时遇疾风知劲草,天留一发击千钧。”

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不得已做出妥协之际,在传统文化上则更多坚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世奎在这一时期,已逐渐由政治遗民变为了文化遗民。与陈三立、梁鼎芬、沈曾植、康有为、王国维等清朝遗民一样,华世奎在内心深处认为清朝被民国推翻,“民国乃敌国也”,再加上蒋介石曾主导“天津五纲总被绑事件”,直接侵害了华世奎家族营盐事业的经济利益等,故他对“中华民国”政府怀有难以消除的抵触情绪。华世奎一生终其所执,历久不变其宗,心有必不去者,口有必不言者。而去留之标准,就是对清廷的态度如何。但是,在大势所趋之下,华世奎考量民族利益,对作为“敌国”的民国政府也做出了一些妥协。最具代表性者就是他曾作诗痛悼表彰并颂扬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东北陆军殉国将领韩光第。韩光第,字斗瞻,任东北陆军第十七旅旅长。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他率部与苏联军队作战,最后全军覆没,中弹阵亡。次年,南京国民政府于双城为其举行国葬,蒋介石与张学良等有题词。华世奎则作长诗《读韩君斗瞻遗墨并附小传有感而作八十韵》,不仅满含深情地追记了韩光第抗御外敌的英雄事迹,认为其捐躯为国,足以炳耀史册,称“事已笔于书,名亦垂诸竹。是否后之人,列入正史读”,而且,也表达了他对东北军抗击强俄维护国家利益行为的肯定。

这一时期,由官而绅的华世奎在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积极担当。他致力于兴办国学教育,重建传统伦理秩序和维持地方社会稳定。先后参与兴办崇化学会与国学观摩社,还持续举办数届天津县“周济文贫”活动以奖掖好学的贫困青年,并捐助多所贫民学校;还在“长芦五纲总事件”“禁舞风波”“复建水西庄”“公祭黎元洪”“请求天津土草房免捐”“张自忠访日”等多个曾引起全国震动的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天津前后遭奉系军阀、阎锡山部队、国民革命军第29军等占领和控制,每次更代必然伴随着天津社会的动荡,几乎每次交际板荡之时,华世奎都会参与善后维持,他奔走于军阀与平民之间,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不辞苦劳。

三、生存之悲:身困厄而心悲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不久沦陷,华世奎的生活自此陷入了更大的困苦与危难之中,他与大多数国人一样,直接承受着民族沦亡与自身存活的逼迫。在病足、耳聋之后,华世奎此时风痹旧证又犯,手足循环作痛不已。发妻也别他而去,其他好友诸如严修、林兆翰、严智怡、王守恂、张志谭、陈宝泉、赵元礼等,都先他而亡。悲伤痛苦之余,华世奎每每作挽诗以追悼亲友,《远伯哭》等诗可谓其中代表。精神悲痛之外,在经济上,华世奎也越来越窘迫。但是,华世奎对社会民生、国家前途与斯文传承等却始终关念,心怀悲悯。

四、结语

[1]林志宏.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2]罗惠缙.民初“文化遗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作 者:罗海燕,文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天津文化与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遗民溥仪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天津之眼》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未代皇帝的平民恋
末代皇帝的平民恋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