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容[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追逐的理想与青春——浅谈《北方的河》的主题意象
⊙黄晓容[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我”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虽然青春已经流逝,但是“我”依然不放弃理想,坚持为理想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从北方的河流中得到了很多指导,河流的涌动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诠释着青春的灼热和昂扬,在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呈现出生命的张扬和灵魂的搏击,给人留下非常大的震撼力。
《北方的河》 主题 青春 理想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诗意的语言和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质引起文坛强烈反响。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知青的奋斗故事,主人公“我”在大学毕业后,不服从分配而决心报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而在“我”为考研而进行的对黄河的实地考察中,认识了一个女摄影记者,小说围绕其在回北京考研过程中的生活困扰和爱情纠葛而展开。在这部文本中,始终凸现的一个意象是小说线索之一的“北方的河”。而这一跟随叙述不断现身的意象,实际上是把看起来似乎特点不同的黑龙江、黄河、湟水、永定河、额尔齐斯河统筹于一体当中,已经成为主题的隐喻所在,整部作品就是围绕“河”的主题展开的。
这部小说题目就是“北方的河”,小说一开篇就点明了主人公“我”要追逐河流,要去寻找河流。第一条出现的河流是黄河,对“黄河”的追随有两次,第一次是“我”在当知青时来看黄河,而第二次则是发生在小说叙述时“我”对黄河的地理考察。在小说中,主人公“我”把黄河当作了的父亲,“我”从小就没有父亲,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把“我”母亲给抛弃了,“我”对父亲完全没有印象,但“我”恨自己的父亲:“我多少年一直有个愿望,就是长成一个块大劲足的男子汉。那时我将找到他,当着他老婆孩子的面,狠狠地揍他那张脸。”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又一直渴望有父亲去指导“我”前进。因此,当“我”看到“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时,“我”认为这黄河就是父亲,是黄河给“我”指引,使“我”放弃了汉语言学文学专业,放弃了已分配好的工作,一步步走向人文地理学的王国。“我”内心渴望有黄河那样的父亲呵护自己,给“我”前进的动力,使“我”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我”两次游过黄河,都得到黄河父亲的卫护,“我”明白“合理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答案你今天自己找到了:黄河是你的父亲,他在暗暗地保护着他的小儿子”。
主人公“我”追随的第二条河流是湟水,曾经因为方言调查,“我”见过湟水这条河,并且在这里认识了姓高的老汉,这个老汉只有一个小孙女,老汉通过引来一股湟水浇他的小树林,把小树林当作了他的命根子。在这里,湟水就有一种养育的功能,这条河流有着呵护人们的功能,具有根基的作用。湟水的特点与黄河有很大的不同,黄河是力量与野性的结合,但湟水是平静的。“这青海的黄土浅山和开阔的湟水河滩,这碧绿的青麦子,这隔断着远方西藏秘境的隐隐雪峰,还有这扎着花头巾排成一线拔草的妇女的民歌,都使她沉入了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绪中。”湟水充满了一种自然的气息,使人心头平静,然而又充满历史感和世事无常的感觉。河里的彩陶因为历史的缘故在河流里成了彩陶片,女记者看到这些场景是感叹,可惜“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但主人公“我”却是自然平和的,“我”内心一片平静,虽然世事无常,但是生活还是得进行下去。生活的破碎不是唯一,生活还包括很多内容,湟水依然不变地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湟水人。
在回北京的路上,“我”想起了曾经的初恋,这是在额尔齐斯河边的村落里,“我”和初恋海涛度过了很美好的日子。在这里,额尔齐斯河又是另外的一种特点,稳重而热情、自由自在。“额尔齐斯河,整个阿勒泰山脉南坡的流水都向它倾注,它串通着一串串沼泽和湖泊,胸有成竹地向着真正的北方流淌。那是一条被酷暑严寒的哈萨克草原养育得自由自在的大河啊,原来它把喝过它水乳的人都悄悄地改变了。”这是一条见证了“我”的青春和伤心的河流,使“我”由莽撞变得成熟起来,初恋抛弃了“我”,“我”能够冷静地将女友海涛送走,而没有揍她一顿,这是额尔齐斯河给“我”的改变,“我”认为“额尔齐斯河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的”。因此“我”也认为海涛不值得留恋了,因为这个姑娘违背了“我”和她之间的诺言。额尔齐斯河是一条留住人的情感和灵性的河流。
在北京备考的时候,由于准考证的问题和母亲生病,“我”非常苦闷,只有去调查一条活泼的河流,才能恢复“我”身上的力量。因此,“我”去了永定河。一开始“我”看到永定河,“失望地瞪大了眼睛,望着面前这条细浪汩汩的流水”,“来回地在河边踱着,唉,这条河简直是可怜巴巴。”永定河没有用惊心动魄的景观来振奋“我”,“我”觉得永定河来到平原就屈服了,“我”自己也屈服了。“我”嘲笑自己的懦弱。但是当“我”顺着河湾走进一块新地方时,河谷豁然开阔了,“永定河没有屈服,听那石头落水的声音,那声音里饱含着深沉的坚忍和力量。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像这永定河一样,带着惊雷般的愤怒浪涛一泻而下,让冲决一切的洪流淹没这铁青的砾石戈壁,让整个峡谷和平原都回响起你的喊声。”“我”在永定河的激流中又受到了鼓舞,“我”为自己在顺利时的自信和受挫时的消沉而羞愧,“我”没有永定河那种坚忍,但是在追逐永定河时,“我”又受到了指导,“我”不再为情所困,坚持“我”的考研路,哪怕真的陷入绝境也决不屈服。这个转化使“我”更加自觉,更确定自己的路,“我”的人生境界也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虽然小说中主人公“我”没能成功去到黑龙江,但是“我”在考试前夜梦到了黑龙江,文中描写“我”梦到了黑龙江解冻的过程:“河中间已经出现了一条发亮的微黑水道,正在庄严的音乐中朝着下游平稳地启程。而整个一条河流的上下却在连声炸响着,冰排、冰洲、冰块、冰岛在漩流中愤怒又惬意地粗野碰撞。”“我”被这种景象彻底地慑服了,震惊了,“我”觉得自己也化成了一股巨浪,“我”听见自己用浪涛的语言说着自己就要成人了,“我”感到自己正随着一泻而下的滚滚洪流向前挺进。在主人公“我”的身上,大河的精神与其交融,预示着“我”不断进取的决心和强劲有力的新生,正是不断地追逐大河,“我”才秉持着执着的理想追求。
看完这部《北方的河》,整个人的斗志都被主人公“我”给激发出来了,这个人物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那个时代的标杆。但是我们很多普通人都是女记者和徐华北一类的人物,我们很难做到像主人公“我”那样一直不停地为理想而奔波,一刻都不愿意休息。这样的人物恰恰又是时代所需要而我们又无法做到的。这样的人物在张承志看来,就是他所追逐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吧。我们成不了那样的人物,但是我们需要那样的理想符号去督促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要做事,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有那样的心态去应对,敢于与困难作斗争。对于张承志本人而言,他也在努力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前进,一直默默地坚守着他的信仰,不为尘世所惑,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理想和人生。
[1]张承志.北方的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窦中超.从叙述学角度对《北方的河》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3).
[3]殷靖华.张承志《北方的河》社会历史意蕴试探[J].宁夏社会科学,1991(1).
[4]马平野,李德成.理想的追求者——重读《北方的河》[J].安徽文学,2009(2).
作 者:黄晓容,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