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摘 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目前,我国的微课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现有初中生物的微课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根据初中生物学科特点,尝试探讨微课在生物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复习巩固及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有效运用,以期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質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微课;设计应用
微课是用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内容为一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知识点或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其特点“短、小、精、美”,语言精讲,习题精炼,应用面广。将微课作为教学手段推广应用,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十分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保持。
一、课前预习用微课,让预习轻松高效
预习应加强引导,要有明确的预习要求,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受课堂时间所限难以深入解释的生物重要概念或了解相关情境既可。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本文例子均选自2012年人教版教科书),该章出现了“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基因”“显性基因”等一系列相关、相近概念。通过设计制作一个动物繁衍视频(含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并将概念标注在相应位置上,学生课前观看,教师配以讲解,知识点就变得直观易懂了。学生容易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原本枯燥的专业术语,还能避免因课堂内容只是预习内容的“重复”缺乏新鲜感,而出现情绪低落的课堂不良效果。
二、课堂学习用微课,让课堂生动高效
微课教学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讲解视频、卡通动画或影视剪辑视频、电子黑板、师生自拍视频等,创设出由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其中视频是最核心和直观的构成元素,决定了微课的呈现质量。它们以有趣、直观、生动的情境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开发多角度的思维通道,促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1.新课导入用微课,还原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兴趣
生物学科本身极具趣味性,运用“微视频”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更加丰富生物“趣味性”。比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截取种子萌发过程延时拍摄视频作为微课的主要呈现内容。通过视频提供生动、形象、直观、刺激的教学效果,可以促使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共同参与,直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情境用微课,浓缩知识容量,拓宽视野
生物学科侧重介绍生物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容量大而泛的学科。传统教学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且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利用微课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动物的运动》这节,利用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不同运动方式,借此既可拓宽学生视野,又可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再利用关节模型、简笔画、实物展台等结合,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记忆。
3.情感教育用微课,展现情境教学,打动心灵
情感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而微课的直观性、生动性能够使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时,引入有毒物质富集后果的图片和报导。通过展现生活现实,达到预定的情感教育目的。
三、课后复习用微课,让复习活泼高效
学生往往容易对已知知识产生“烦躁”之感,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考点,事先做成微课,放在网络学习空间或师生共享云盘,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自主观看微课。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去复习、记忆知识,让复习变得充满乐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还能借助反馈练习,提高复习质量。
四、探究实验用微课,让实验完整高效
一方面,实验不宜用微课来替代。生物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才能达到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受设备、材料、场地、时间等因素制约,有相当部分的实验难以在课堂内完成,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动物绕道取食等实验,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于微课,在课堂上重现实验过程,这样既能有效地实现实验教学,又能使实验结果服务于教学目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录制学生课外完成实验的过程,通过编辑后制成微课,课堂上进行重现。这样不仅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而且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实验目的。
总之,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够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常规课堂,只有将微课合理地运用于现行的教学方式中,才有利于解决生物常规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艳.“慕课”在生物学复习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5(6).
[2]黄鹏.没有问题就没有微课[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