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现代启示

2017-06-17 10:14贾嘉至
新课程·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红楼梦

贾嘉至

(山西省实验中学)

摘 要:《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体现了古典爱情的几大要素,即前世宿缘、一见钟情、青梅竹马、心灵相通、志同道合。这几个要素对现代人理解爱情也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遇到真爱的感觉是:由衷地付出—情投意合—能够深刻理解对方,升华自己,成为知己——对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一致。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现代启示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一对贵族男女的爱情发展历程,曹雪芹对这场绝世爱情的描写是力透纸背的,在看似描写卿卿我我、嗔痴追念的儿女日常情恋的场面中,却将完美真挚爱情的几大内涵要素和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展现,即:前世宿缘、一见钟情、青梅竹马、心灵相通、志同道合、死生不渝。这条线索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完美爱情发展路径的理想设计:是从《长恨歌》《西厢记》《牡丹亭》到《桃花扇》等经典爱情篇章的发展中沉淀升华出来的,对现代人探究理解情爱世界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隐喻着“还”的理论的前世宿缘

在作品开始,用了一段神话传说来解释宝黛爱情的缘起。“据说西方灵河岸的三生石畔 ,有一株绛珠草,由于殷勤的神瑛侍者,天天用甘露浇灌,结果这株草变成了人,而且是个女儿身。恰好神英侍者动了凡心,想到人间经历。警幻仙子知道绛珠因一直没有回报神瑛的灌溉之恩,心里好大不自在,便征询意见于绛珠。绛珠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 ,我也下世为人 ,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作者将人们无法解释清楚的爱情的缘起归结为前世宿缘,而宿缘的产生是前世的恩遇。这样的观点很有时代局限,只是传统经典爱情故事的套路和思想,但这也深刻地揭示了真挚爱情的本质是施恩与还报,也就是说爱的本质应该是无私奉献,而不是索取抢夺,这是衡量是否是真爱的有力依据。

二、隐含着一见如故的一见钟情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在黛玉眼里,宝玉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不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当然有作者前面的伏笔,即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其实,这里所表现出的宝黛间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我们许多初遇的情侣之间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是觉得似曾相识;或是感觉怦然心动。这种一见钟情的感受,从现在科学研究来看,是由于人们的思想与境界、个性与追求、情感与喜好、环境与习惯相接近时,就会在人的形貌气质中体现出相同的气韵,这种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亲切和共鸣,也就是“心动”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这是初遇的两人有着某种共性造成的,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因此,一见钟情的双方应该具有更易相融互悦的基础。

三、青春岁月中的积淀——青梅竹马

来自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少年男女相知相趣的場景和历程。宝黛从6岁开始,“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真是言和意顺 ,略无参商”。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这种少男少女耳鬓厮磨的场景描绘较李白的诗句更为细腻、丰满,二人情感的深厚展露无遗。“青梅竹马”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却很奢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从幼儿时候就开始文化课的学习和技能的晋级,几乎已经没有了和小伙伴游玩嬉戏、相知相趣的时间和机会,这一代的青少年对亲情和友情的感受与思考较少。人们内心缺乏有深度的情理建设,难以构建宏伟的情感大厦,对情感的领悟和需求更多停在表层。但从宝黛爱情的“青梅竹马”上看,依然对今天的青年的爱情有所启示,爱情是产生在相互了解、相互熟悉、共同经历的基础上的。

四、两性相悦的核心——性灵相通

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一节中,将宝黛两人互相关爱、惦念却又自然而然的情感展现无遗。这种天然流露男女亲密之情是宝黛性情、品味和意趣相近相同才能形成的,也是产生相悦之情、决定相悦程度的基础。对比宝玉与宝钗和湘云的相处中,尽管也充满了美好和诗意,但其间流动的情感温度和深度都远不及与黛玉。这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今日的爱情:有共同性情、爱好和情趣而且程度相近的人们相处时,才会产生更多的欢愉。

五、长久爱情的核心——人生知己

宝黛爱情经历了相悦、相知和相通的发展历程。男女双方并非因为有缘相处就自然会生情、会深爱。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一元的、表面的;宝黛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元的、内部的、性灵的。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此刻忽见宝玉笑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那香串子呢!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摘了下来。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地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宝玉是一个多情善感的人,见一个爱一个,他的感情最易于移入对象,一见宝钗妩媚风流,又不觉忘了形,只管爱惜起来。然这种爱之引起的爱惜却是感觉的、表面的,对象一离开,他的爱也便渐渐消散。

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却是特别的。“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有个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第二十九回)宝玉说到:“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矣,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第三十二回)

宝玉虽然和黛玉时常吵嘴,和宝钗从未翻脸,但正是在经历这样一些摩擦的过程中,双方因爱而不断反思、悔改,抱着强烈的理解对方的愿望,日益增进了解和认识,使感情逐步走向深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爱情中只有经历了思想性格的了解和趋近,感情才能不只停留于感觉上,才能变为既感觉又超感觉的复杂的爱。既是爱人,又是知己的爱。只有成为知己,爱才是内部的、性灵的,才是不容易消散的、忘怀的。

六、完美爱情的基石——志同道合

在小说“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段中可以看出,宝钗、湘云经过封建礼教的熏陶,把自己的婚姻完全交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己的选择方向,所以她们是只要条件匹配就可以成婚的。她们认为这是贤惠。同时她们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最世俗的,认为男人就应该为官做宰。而宝玉和黛玉由于贾母娇宠,不上学,自己看很多“闲书”,没有接受过多的封建礼教的熏陶,认为应该率性而活,真诚、自然,表现出早期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仁爱的思想。因此,在人生道路的不同抉择面前,宝黛终于与钗、云分道扬镳。至此宝黛的爱情成为牢不可代的独一份。

在这里,曹雪芹已经将完美爱情的真谛交代得十分清楚了,遇到真爱的感觉是:由衷地付出—情投意合—能够深刻理解对方,升华自己,成为知己—对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一致。作者将爱情写到如此境地,相爱的双方却不能结合时,结局一定是悲凉的。尤其在当时那样闭塞的环境下,再尋真爱和如此完美的感情已绝无可能。林黛玉作为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她优美纯洁、灵慧娴雅、才华横溢、敏感多情、孤高傲世、自尊自重,是作者从封建社会贵族少女中提炼出的一个完美的少女形象,是古典青春美的典范。当黛玉得知此生不能与宝玉结合时,吐血身亡;而宝玉尽管被骗与宝钗结合,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家远去。这是人间至情被戕害之后,对人生彻底绝望的选择,是不能苟且的人们的必然抉择。

宝黛这两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杰出青年与革命先驱一样,领风气之先,无法清醒地苟且下去,以坚定的自绝和出走,震撼了封建统治者,为自由和平等开辟了路径,这是他们对于时代和青年幸福所拥有的巨大意义。而我们今天多数作品中塑造的青年男女,缺乏代表时代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相爱双方的情感发展缺乏相互的促进和共同的成长,多数是相互的较量和个人魅力的展示,难以引发人们深刻的共鸣和感悟。其实,当代青年人面临很多生存的压力和困扰,时代呼唤榜样的力量,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成就我们今天的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于婷婷.《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