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市第一中学)
学生学习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包括学习动力在内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和家长总是对学生不厌其烦甚至现身说法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期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愿意为美好的前景付出辛苦,并能顽强地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持续地付出努力。然而,现实却与教师、家长的愿望相去甚远,厌学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困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和家长向学生强调的多是“为将来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而必须努力学习”,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这与我国长期处在温饱型社会的现实状况有关。对于“50后”“60后”“70后”来说,多数家庭都不富裕,家里孩子多,吃穿用度都十分拮据,供孩子上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家中的大孩子往往需要初中毕业或更小就走上社会帮助家里维持生计。再赶上“上山下乡”取消高考的那些年,能高中毕业就是高学历,如果还有机会上大学就更是十分幸运的事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方兴未艾,急需各类人才,早期的“高学历”就成为抢手的“人才”,他们往往会有比较稳定的工作,收入也比较高。所以“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成为很多人的学习动力,努力学习也成为很多人改变个人和家庭艰难经济处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国富民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个逻辑渐渐不成立了。从“80后”开始独生子女成为常态,家庭收入普遍提高,虽然国家仍有少部分贫困人口,但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从出生开始条件就比较好,从来没有缺过吃穿,從来没有受到过贫困的威胁,很多孩子直言不讳:“我不考大学也能过得舒服,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而且社会上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比读书好玩的事情和各种诱惑实在太多了,这时教师和家长再用原有的套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不具有说服力。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人需要思考为我们的孩子赋予什么样的学习动力。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到203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而我国也正通过内政外交等各方面的努力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大国形象中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担当意识”。2014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各国应该具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的发展理念,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那么作为大国的公民,也应该具有这样的个人发展理念。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将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培养具有担当意识的大国公民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目标。学习的动力要由与温饱型社会现实相对应的“生存动力”,向与小康社会现实相对应的“责任动力”转变。要由过去的为解决个人和家庭的温饱问题而努力学习,向为了改变世界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学习转变,要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这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将成为现代人的基础性标志。
责任与担当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一直是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教育要与时代背景相契合,有层次、有步骤地实施与推进。
1.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正如《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2.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文情结。要做到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就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人为善;要具有合作意识,具有能在团队中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要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对世界负责
作为“大国公民”要有“地球人”的意识,要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拥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要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立世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有“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更美好”的情怀和美好愿望,并为之不懈努力。
动力不竭,前进不止。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应赋予与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程样国,肖如恩.中国梦:当代青年的历史担当[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编辑 任 壮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