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勤
摘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优化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谈及,对当前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如何优化和完善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初中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英语;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8-01
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手段日臻多样,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宽广和便捷。纵观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教学思维滞后,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的存在限制和束缚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吸收。为此,就需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初中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大力挖掘教学资源,畅通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真正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对现有教学予以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1.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教学设备不足。实现网络平台下的现代化教学,多媒体网络硬件设施和学习平台软件系统必不可少。但随着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原本的网络教学设备滞后于实际教学需要。实践中,学生排队等候上机学习机会的现象时有发生,网速偏慢,链接掉线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一些学习平台软件系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对学生的积极性有所削弱。
1.2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脱钩。实践中,初中英語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教师也是严格按照授课计划安排教学。随着网络教学的日益普遍,如若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极大丰富和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教学的优化。但受制于网络教学课时安排,学习平台软件等因素,网络教学内容很难与课堂教学同步,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网络与课堂的脱钩。
2.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 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
2.1.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基础。21世纪的初中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须要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发他们在认知上的冲突,最终将头脑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关联。
2.1.2 开发学生的潜质是关键。当今的教育界,对于综合性学习比较推崇,这种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学习之中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探究方法。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质的,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更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质,挖掘其在英语学习中的突出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技巧,领略英语学习的主旨。
2.2 丰富和拓展网络教学模式
2.2.1 情景创设策略。这一策略指的是教师通过使用学习平台多媒体来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再现或者模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兴趣。例如可以采用初中生感兴趣的画面对教材中那些枯燥的英语对话或英语文章进行感性地描绘,为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性较强的感知情境,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2.2.2 主体参与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干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自我,张扬个性。
2.3 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2.3.1 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技能,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笔者在进行评价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发言积极、乐于帮助同伴完成任务、小组合作积极主动、主动进行学习探究活动等相应的评价栏目。这些评价内容的设计与使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掌握知识,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2.3.2 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为了检验网络教学成果,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英语网络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随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这也是应用比较频繁的一种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日常作业、多媒体课件等。此外,每一门学科在期末都会进行终结性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认真,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与牢固,也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效衔接,优化教学效果。
3.结语
信息化时代,初中英语也应审时度势,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开拓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等举措对当前教学予以优化,以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颖.论教育信息化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4)
[2] 马利娟.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