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王峰++孙小飞
摘 要:文章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有关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新时期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来自封建残余势力、来自人们文化娱乐需求、来自多元化意识形态、来自全球文化领域四个方面的挑战剖析入手,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文化“防侵蚀”“有魅力”“抗干扰”和“能战斗”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建设;方法;途径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一表述不仅揭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而且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的定位,展现了其文化共识和精神纽带的功能。特别是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更加激烈,更需要通过文化振兴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蓬勃发展。本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新时期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入手,谈谈如何加强新时期文化建设。
二、来自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依然深刻,弘扬传统文化,应率先解决好“防侵蚀”问题
(1)要注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宣言》中所指出的:“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不仅不少中华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陌生,而且传统文化中一些糟粕也借助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消极因素沉渣泛起。据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通过广泛、深入和持久的舆论导向,切实提高全社会弘扬中华文明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汇集“龙头行业”和社会力量,在汲取精华、去除糟粕中诠释、传承和光大传统文化;核心是通过创新的实践活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把传统的做人、立身、处世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广泛认同和自觉奉行的价值取向,确保中华文明始终拥有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的丰厚底蕴。
(2)要切实在保持特色、继承光大中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尤其是高度重视伦理观念的儒家思想和主张天、地、人合一的道教文化等,仍是当今安邦治国和应对国际间挑战的锐利武器。但现阶段我们不仅开发、利用得不够,而且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大有失去优势或移居他乡异国的危险。由于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加上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帜不鲜明,框架很模糊,致使一些中青年“龙气”不足、“洋味”甚浓。为防止优秀传统文化的“畸形”或“异化”,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理论、政策、市场和社会的运作实施文化传承的全面推进。一是广泛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和知、学、用三个角度展开有声、有色、有型的“传承工程”,以民族文化特有的“凝聚效应”进一步激发炎黄子孙爱国奉献之情;二是积极倡导以忠孝、知勇、仁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创新实践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深刻的“伦理功底”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三是深入开发中华文明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借鉴价值,不断推出集传统品味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主流文化,以中华文明丰厚的底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力支撑。
三、来自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繁荣大众文化,应深入解决好“有魅力”问题
(1)要确保在提高活力、增强魅力中满足人们需求。繁荣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根本所在,就是要将其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在众多文化思潮相互交织的当今,大众文化产品有无情趣和魅力,已成为能否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决定性要素。据新浪网调查,韩国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吸引超过81%的中青年的“眼球”,于丹的《论语心得》之所以能够“火”遍全中国,都是因为它们充满情趣和富有魅力。所以,繁荣大众文化决不能停留在“老正统”和“很严肃”的水准上,而应在增添时代元素、注入生机活力上求突破。当前,应特别注重在鲜明主流文化旗帜和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实用和广泛的艺术“包装”,使大众文化更富有民族特色,更凸显时代特征,更具备传播基础。通过增强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不断挤压“崇洋” “拜金”等不良现象的生存空间。无论是文学作品、文化产品,还是文体活动、网络媒体,都应该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生机活力,确保在提升全民素质、调整社会关系、缓冲各种矛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要坚持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中繁荣文化市场。当今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在激烈的竞争中,好莱坞娱乐业、日本动漫、意大利歌剧等都得以蓬勃发展。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大国家文化及代表符号,其结果有两点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相当多的文化品牌都是近代所创造的,如可口可乐、家乐福、BBC等,而中国文化品牌绝大多数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古迹,如长城、故宫等。二是不少历史浅薄的國家文化势如破竹,如韩国文化击败了远比它悠久的埃及文化跃居了第12位。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文明古国,面对韩国端午祭“申遗”、日本注册“四大名著”以及“中国龙”不及“米老鼠”有市场、“孙悟空”不如“奥特曼”有吸引力的威胁,中国势必要走“文化产业”振兴之路。借助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推进绿色网络、红色图书馆、健康休闲场所等公益性大众文化硬件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通过完善“资源变产业、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的产业催化机制,进一步增强大众文化作品的生产力、生命力和吸引力。通过建章立制和加强行业监督,确保文化市场沿着健康、文明的轨道蓬勃发展,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主流文化格局。
四、来自多元化意识形态的渗透难以控制,建设先进文化,应注重解决好“抗干扰”问题
(1)要着重在屏蔽干扰、减少冲击中净化文化环境。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把精神和文化输出作为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策略。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战后国际关系原则》中就提出:“要千方百计鼓励那些往人的意识里灌输崇拜暴力、色情和变卖行为的思想,所有这些东西应该用巧妙和使人不易觉察的方式加以培养……”更可怕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始终盯住这一目标苦心经营,并随着信息产业迅猛发展而进攻得更加猛烈,途径更加广泛,手段更加“柔和”,加上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管理还不尽完善,腐朽文化和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正在或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社会建设的“毒瘤”。美国卫星专家劳伦·汤姆逊曾指出:“信息不仅是一种武器,它还是一种能够改变战争和文化定势的技术。”为防止这个毒瘤引起全社会的“病变”,迫切需要从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实施技术防范等方面加以“防治”。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依法严密“看守”,通过稳定有效和持之以恒的制度规范消除不良信息的传播,确保我国的大众媒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红色阵地”,成为满足人们健康娱乐和休闲解压所需要的“绿色公园”。另一方面,要紧紧依托技术防范手段,从源头开始构筑牢“防火墙”和“安全网”,将腐朽落后文化和不良信息的渗透、干扰减至最低,确保先进文化在无干扰的环境下突出健康和谐的主题,高扬爱国奉献的主旋律。
(2)要努力在抓好结合、拓展领域中巩固社会基础。先进文化的稳固发展,既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鲜明旗帜,更离不开广泛实践的社会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已基本建立,当前的突出矛盾是要通过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具生机活力,更加注重效能。首先,应着重解决好大、中、小院校及各类教育机构思想道德培养指标不硬、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通过制度调控和环境营造,切实确保德、知、体、能的平衡发展,并通过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还应通过强有力的指导、检查、评价和奖惩等硬性举措,督促各行各业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最后,要始终注重在百花齐放中高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大到主流媒体的导向、道德规范的细化、考评标准的调整、社会舆论的监督,小到乡村城镇的规划、大众媒体的传播、娱乐场所的项目、日常用品的包装,都应突出先进文化内涵,凸显主流文化基调,并通过不间断的领域拓宽和载体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基础。
五、来自全球文化领域的竞争错综复杂,振兴品牌文化,应全力解决好“能战斗”问题
(1)要力求在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中振兴文化事业。古今中外,文化振兴离不开精品支撑,精品推出也离不开产业推进。美国作为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文化资源的国家,在广泛吸取各国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依靠文化创意产业一举成为世界文化输出的巨无霸,其文化产品的对外销售额早在2001年就达到了1600亿美元,位居出口产品榜首。诚然,我们要在可口可乐泡沫、好莱坞泪水、微软神话已成为人们情感催化剂的环境中振兴国有文化品牌,矛盾很多,困难很大。但我们也有很多优势,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主要有完善的文化体制。只要尽快启动并始终坚持推进“国家品牌文化”战略工程,只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坚持用现代文化语境阐释和完善传统文化资源,只要坚定不移地用参与国际竞争的眼光和标准坚持不懈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一定会创新推出对内富有影响力、对外富有竞争力的国家级高端文化品牌。
(2)要全力在应对挑战、参与竞争中提升国际地位。文化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化强大而深刻的战斗性。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要毁灭一个国家,没有比毁灭它的图书馆更直接、更有效的了。”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国家兴衰存亡都与文化密不可分。面对中外文化贸易逆差悬殊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变文化“防守”为文化“进攻”。一方面要通过系统整合与统筹兼顾现有文化资源,突出解决目前国内意识形态的突出问题。通过利用传承传统文化骨干力量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有限时间,通过全维、多向的承上启下的传、帮、带活动,让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得到充分提升;通过主流媒体多样化和大流量的教育、引导和熏陶,进一步纯净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公民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着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我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数字化高端产业入手推进文化、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积极健康、繁荣稳固的特色文化成果挤压来自各方的渗透干扰,确保国家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把举办奥运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契机和拐点,打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振兴底牌,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六、结语
一个民族,没有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不断丰厚全民族素质底蕴,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前沿,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创建国家现代文明为根本目标,在防止侵蚀、增强魅力、排除干扰和提升战斗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 振,丁立福.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J].巢湖学院学报,2003(5).
[2]《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编写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韩 震,王炳林.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尹春志,包春平.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學院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5]韦 良.中华楹联与高职院校先进大学文化建设之关系(上篇)[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
[6]罗金凤,王广新.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7]何子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4(1).
[8]朱文胜.关于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9]柴巩利.文化润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文化建设个案研究[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3).
[10]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