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张洪海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有明显不同,本文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包括学习目标制定的多维性与可视化、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模块化与非线性、突出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性、学习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强调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可为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明确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76-02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更加丰富,教学交互更加强大,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与学的基本要素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内容、资源、手段、方法如何體现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优化设计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事关教学绩效的高低。笔者试着分析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特征,以期对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目标制定的多维性与可视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学习中,教材和其他一些学习支持资源均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教师在提供学习资源时可以提供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多种学习资源。同时,在教师指导下,教师与学习者本人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等合理制定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笔者在参与精品网络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团队时,要求学生制定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促使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1]。借助一些技术软件如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StarTree等制作个人或小组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记录的大数据适时分析自我对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掌握情况,重难点问题以及个人对学习内容的感悟与心得等多种形式,便构成了学习者具有自我特色的电子学档。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外化、可视化,通过反思和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历程、观摩前一届学生对类似知识点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可以使“学习目标可视化”,这样做不仅使目标变得直观、具体、可控,而且更能有效地激发起学习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学业目标。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与非线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提供各种资源、设施与终身体验,以利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与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2]。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媒体设计,由物化资源转变为信息化资源。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提炼出课程学习的单元模块,以及所涉及知识点的体系。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模块化、层次化的,基于模块化的知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或者学习项目,使教学内容以活动或者是项目的形式体现出来。如何让学生克服网络沉迷?怎样更好地做好自主学习的规划,不至于在网络的层层链接中导致迷航?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基于资源的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非线性导航功能,便于学习者理清知识的脉络层次。
三、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设计性
学生学习目标的多维性以及学习历程、学习时间及方式的自主选择性等,就决定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历程都是与众不同的、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进度计划等自主决定学习过程,这是对每个学习者的机遇,也是对学习者的挑战。若利用得当,更有助于激发个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彰显个性。由于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不同,关注兴趣不同,教师就可以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学习。对于难懂晦涩的内容模块,学生也可自主决定学习进程,也可以自主选择先学习哪部分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这给了学生更大程度的自由与自主,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线上学习者应该具备较高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设计的内在驱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信息化课程教学环境下,每个学习者在信息网络构建的数字化环境中,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经验交流分享,促进个人知识自主建构,从而对个人的学习、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强调反馈调节与学习评价的及时性
传统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一般是通过书面评价和课堂随堂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的。其中,书面评价一般会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书面评价的反馈一般比较滞后;而随堂评价一般是基于教学问题的随机回答,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某知识点的整体量化情况。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则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面向过程的实时性评价。教师根据收集的“实时”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而学生也可根据结果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反思总结、有针对性地复习强化、查漏补缺等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适时监控。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学习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有关的学习效果信息,从而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控,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前沿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历程进行一定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如某次在线测验成绩,不要仅仅是给出整体试卷的得分情况,更重要的是统计分析出学习者在具体某个知识点的得分情况;针对某测验题目,不仅统计出所有参与该测验的得分正确率,而且还提供教员对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同时提供线上的错题本和学习记录本,学习者可结合课程内容及时巩固消化。在线环境下,教师可以基于慕课的学习视频,每隔一定时间(如20—30分钟)提供几道相关知识点的测验题目,评价不是为了排名,只为更好地监测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信息化环境下有很多新的教学评价工具和方式,针对不同教学科目的特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五、強调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不同的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学习困难和障碍。在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时,由于信息技术已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技术支持的环境会有诸多不同于传统面对面交流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用技术来学习时,哪怕是遇到一个细小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学习的进程。比如很可能因为视频编解码方式的不同和浏览器版本或操作系统的不同,导致学习者无法正常登录课程学习网站,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详尽的适合技术、软件或者插件,尤其在课程学习伊始,最好提供在线技术支持的电话,便于学习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该课程技术支持团队取得联系。除了技术的支持,还有因学习者缺乏与其他学习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导致的情感缺失,如可借助课程学习论坛、视音频会议系统、QQ、微信群等交互技术制品来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信任感、身份认同感和学习承诺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在线沟通技巧,以增加交互的水平和层次。再比如,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异常丰富,然而有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发出“信息很多了,知识在哪里?”的感慨。因为信息的无限丰富性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甄别与获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这方面也应提供一定的帮助,诸如根据情况就某一个学习主题作个资源列表,学生可以根据列表进行一定的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等,从而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师能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同时也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型和教学理念发生本质性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理念、熟练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李淑霞,孟红娟.远程学习者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2]喻东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Analysi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Characteristics under E-Learning Environment
LI Shu-xia1,ZHANG Hong-hai2
(1.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The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07,China;2.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NUAA,Nanjing,Jiangsu 210016,China)
Abstract:Instructional design under e-learning environmen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informatization environment,including set multi & visible learning goals,more emphasis on learning content modularization and nonlinear,highlight the self-designing of learning process,the timing feedback of learning evaluation,the full range of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and it may offer thought for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under e-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e-learning;instructional design;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