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统战工作基本方针研究

2017-06-17 20:21陈映霞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统战工作统一战线一致性

陈映霞

摘 要: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确立为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既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和现实国情做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统战工作的经验总结。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中有着具体的内涵。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坚持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下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求同存异、协商解决问题。

关键词:统一战线;统战工作;一致性;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3-0041-08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1]统一战线能否实现它的光荣使命,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3]由此,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被正式确立为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和现实国情做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统战工作的经验总结。

一、统战工作基本方针的历史发展

“统一战线”是一个外来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被译为“联合”“联盟”“共同体”“统一阵线”“统一战线”等。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及至民族、国家等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政治联盟,或进行的联合行动。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指一定社会力量组成的政治联合”[4]。本文所探讨的狭义上的统一战线,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了实现本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党所代表的各阶级阶层及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或进行的联合行动[4]3。统一战线内在地蕴含着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民主联合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1921年至1924年,中国共产党民主联合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产生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并且为之进行了政治实践。

辛亥革命至党的一大前,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封建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工人、农民、士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状况的把握还不准确,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党的革命目标是打倒一切本国外国资本家,从资本家手里夺得政权,将其放到工人和农民的手里。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建立“劳工联合”“民众联合”“革命联合”,认为共产党“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5]。

随后,列宁提出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并在1922年1月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专门针对中国革命作出指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东方被压迫民族当前最大的敌人,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进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把中国人民从外国压迫下和军阀统治下解放出来,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开始转变革命策略,从“革命联合”转向“民主联合”,从只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转向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提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5]38。为此,中国共产党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工人中开展统战工作,建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通过宣传培训提升工人的阶级觉悟,组织工会,支持和领导工人运动;二是成立农会,开展农民运动;三是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和力量,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国民党由于幻想军阀和平和帝国主义帮助,对联合战线“敬而远之”。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发生了转变。在一致性方面,共同目标由推翻资产阶级转变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共同利益的受益者由工农转变为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民众。在多样性方面,统一战线成员由工人阶级扩展到其他阶级与阶层,但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只包括少数的同盟者。当时,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主要代表的国民党还未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真正的联合对象。“党外联合”“寻求同盟”是理解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起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与促进下,中国共产党改变策略,国共合作由“党外联合”改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由“民主联合”改为“国民革命联合”,以期把资产阶级民主派拉入统一战线的阵营。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等各项决议及大会宣言,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策略的基本内容。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正式确立。

这一时期,在一致性方面,共同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民解放。在多样性方面,统一战线所团结力量多元化,真正扩展到了全国范围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各种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民革命的任务,与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但是,后来随着国民党内部右派的叛变及其对共产党员的清洗和屠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1927年宣告彻底破裂。“党内合作”“国民联合”是理解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三)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随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破裂,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阶级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大资产阶级转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革命阵营,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开始倒向大资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经验教训,探索新的革命战略和策略。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转入工农苏维埃运动。统一战线也相应地由国民革命联合战线转变为“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1927年,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了争取群众的总路线,就党如何开展统战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根据这个总方针和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城市,深入各类工会和群众组织,进行宣传和争取,以期建立“工人群众统一战线”,并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在国民党内部,主要是对国民党下层,尤其是国民党的军队开展局部统战工作;在文化领域领导进步知识分子成立“左翼作家联盟”等。

这一时期,革命主题依然是反帝反封建,但具体的革命对象则为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政权。这是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基础。统一战线内部的多样性在所联合的对象方面发生了变化,由各革命阶级转变为工人、农民、下层小资产阶级及进步知识分子。由于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蔓延,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这样的中间阶级和反映他们利益的中间派别被排斥在外。“下层联合”“赤色革命”是理解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九·一八”事變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民族危亡,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个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把过去工农兵学商的联合扩大为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各行、各民族的大联合。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以党的决议形式正式确立了这一策略方针。随后,中共中央采取了下层统一战线和上层统一战线相结合,着重开展上层统战工作的原则,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且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由“抗日反蒋”逐渐转变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又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自己的重大让步把国民党拉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蒋介石最终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但是两党一直未能就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及政府、军队改组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建立的一致性基础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当时千百万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这里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民族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除汉奸以外的开明士绅、地方实力派,以及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殊利益,参与抗日的动机和立场也各不相同,对抗日的坚定性也各有差异,相互之间也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利益冲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外合作”“既斗争又团结”是理解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党政府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独裁,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共和发动内战。内战爆发之初,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在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此,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中继续坚定地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土地问题,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但又将中小地主和汉奸、豪绅、恶霸加以区别,以减少敌对分子,进一步巩固解放区;在城市中,除团结工人、青年学生、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还注意团结中间分子,孤立反对派,最终形成了包括工人、学生、教员、市民、民族资产阶级等多个社会阶级阶层在内的反蒋爱国的“第二条战线”。民主党派逐渐放弃对国民党和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转向拥护新民主主义,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中国被摧毁,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群众基础等现实条件,提出要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宗教界的662名代表出席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诞生。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共同的革命对象——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联合对象的多元化及联合政策策略的不同上。“民主联合”“多党合作”是理解这一阶段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时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这主要涉及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面临着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紧迫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正确理论与策略:不仅继续实行土地改革以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而且通过“三反”“五反”运动,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又联合又斗争;对各民主党派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政治协商的方式开展真诚合作;在民族、宗教、知识分子等问题上坚持以团结为主线。

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巩固工农联盟、和平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正确处理人民政协及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等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奠定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性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在中国消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設社会主义时期。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但自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开始,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偏差,统一战线工作也受到很大干扰,处于曲折发展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对民主党派性质认定和政策的反复上,民主党派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政党。后来,虽然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和关系,但从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开始,“左”倾错误在党内进一步发展。刚刚缓和的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又开始紧张,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共同目标和共同基础逐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由民主主义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上。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的方式把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改造成为与无产阶级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基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创造性地实现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思想趋同”是理解这一时期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七)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邓小平在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国家发展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1979年6月,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4]2299月,在听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邓小平又明确指出:“现阶段的统一战线可以提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4]231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4]P231中国共产党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这使统一战线具有了更广泛的基础,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都能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

此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延续和坚持这一思想和政策,并不断结合新的情况和实际,把新出现的各种社会阶层、组织、团体等力量都纳入到统一战线的视野和工作中来,在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的原则下,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方式方法等也在时代的变化中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目前,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统一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共同的愿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联合对象的广泛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组织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大团结大联合”是理解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词。

二、统战工作基本方针的具体内涵

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是贯穿各个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矛盾。在充分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一致性程度越高,统一战线团结的基础越牢;在不断巩固一致性的基础上,多样性范围越宽,统一战线团结的力量越广。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中,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内涵如下。

(一)寻求协商一致性与保持党派声音多样性

在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既有合作基础,也有重大差别。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合作的优良传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确立了稳定的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框架下,民主党派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多的领域中真正发挥作用。民主党派除了采用政党协商的方式发挥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外,还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政治协商。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式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通力合作提供了一整套机制和基础,促进了共识的达成。当然,和谐的政党关系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和“毫无二致”。民主党派是共产党的“诤友”,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表达不同的声音。

在保持各自独立性、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党之间的协商一致性,关键在于执政党、参政党的自身建设与各个层面的协商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身建设好了且表现出强大的执政能力,就能增强民主党派对自身的认同度和合作的意愿。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自身建设好了就能够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协商制度建设好了,各民主党派能够真正地参政议政,有利于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为协商一致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统战工作统一战线一致性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民进的责任担当
揪出那只“混进革命队伍里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