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达薷
摘 要:构建两岸政党合作机制是我国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对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前的两岸关系形势下,积极构建与国民党的政党合作机制是“反独促统”的应然选择。国共两党合作机制的构建虽然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和基础,但也存在诸多干扰因素。这就需要遵循主动、共赢、循序渐进、聚同化异的原则,创新思维,克服不利因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提供政治助力。
关键词:统一战线;两岸;国共;政党合作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3-0098-08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1]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2]。就对台统战工作而言,在两岸关系的新形势下,我们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巩固已有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新的共识;也要加大联谊交友的力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同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这就需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积极构建两岸的政党合作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和发展国共两党合作机制。随着民进党的再次上台,当前的两岸关系处于重要节点。国共两党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国共双方互信与合作的深化,而且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为适应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需要,有必要积极构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党合作机制。这是当下“反独促统”的应然选择。
一、构建国共两党合作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维护“九二共识”“反独促统”的政治需要
国民党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诉求,是台湾岛内反对“台独”、支持“一中原则”的重要政治力量。在之前国民党“执政”的8年时间里,两岸关系得到和平发展,“九二共识”得到了两岸民众的广泛支持,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后,面对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台独”势力借机发展的形势,重视国共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两党合作机制,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取得的重要政治成果,而且有助于国共两党共同维护“一中原则”、反对“台独”,在新的历史时空下继续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2016年11月1日的“习洪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3]
(二)为保持国民党两岸政策的延续性提供有力支持
自2005年以来,国民党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重要政策取向,国共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了良好的互信与合作。十年间,国共两党高层形成了经常性的交往与对话机制,基层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接触。在2008年至2015年国民党在台湾“执政”时期,国共双方携手共同开创了两岸关系的“黄金期”,两岸关系出现了六十多年以来的最和平稳定局面。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后,国民党继续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路线,国共携手共同主办了“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从2005年以来的国共关系发展来看,国共两党关系的良性发展得益于国民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台湾再次实现政党轮替后,面对台湾政治生态本土化增强的形势,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共互信与合作,推动国民党两岸政策的延续性发展。
(三)为两岸政治共识的发展提供政治引导力
寻求和凝聚两岸政治共识,不仅是两岸关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政治经济发展轨迹不同,两岸社会一直缺乏必要的政治共识和互信。国民党在台湾“执政”的8年里,以国共两党的政治共识和互信为基础,两岸关系形成了和平发展的局面。2016年台湾“大选”后,在民共之间政治共识与互信难以建立的情況下,两岸社会政治互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政党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政治教化、政治动员、政治整合的功能,特别是极化精英政党将增强政党认可对公众观点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公众意见的形成[4]。因此,在大陆无法直接对台湾社会的多元民意进行整合的形势下,凝聚和构建两岸政党间的政治共识有助于引导台湾社会民意和共识的形成与发展。2016年台湾“大选”中,虽然国民党的政治实力受到削弱,但台湾的政党体制基本还是两党制,国民党仍是仅次于民进党的第二大党。2016年10月,台湾指标民调第104期《台湾民心动态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度是47.0点,对国民党是40.9点[5]。在台湾当前的两大政党中,民进党与共产党之间缺乏政治共识与互信,国共之间已经建立起基本的政治共识与互信。因此,增强国共之间的政党互动,巩固和发展双方的政治共识与互信,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增强台湾泛蓝选民的共识,而且可以对其他社会团体和成员起到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有助于深化两岸政治共识。构建国共两党合作机制是推动国共关系进一步发展、增强国共互信的重要途径。
二、构建国共两党合作机制的基础与条件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2005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2016年台湾“大选”期间,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民意调查一直领先。但与此同时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台湾大多数民众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2015年11月8日台湾TVBS对“习马会”的民意调查为例,台湾55%的民众认为“习马会”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54%的民众支持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6]。正是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胜选后的蔡英文才表示:上任后将根据“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秉持超越党派的立场,遵循台湾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识,以人民利益为依归,致力确保海峡两岸关系能够维持和平稳定的现状[7]。2016年台湾“大选”后,尽管岛内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和平发展仍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2017年1月,台湾“陆委会”公布的民调显示,八成以上的台湾民众支持两岸和平。这为构建国共两党合作机制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
(二)国民党“执政”时期累积的良好互信与合作基础
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执政”后,两岸形成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从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进行了五次会谈,共同举办了十届“国共论坛”、七届“海峡论坛”;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 700多亿美元贸易等和平成果[8];成功恢复了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商谈,并在2014年实现了台湾“陆委会”主委与国台办主任的互访。在2015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布十周年之际,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率团访问大陆,国共领导人再次达成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携手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共识。在2016年11月1日举行的“习洪会”上,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再次强调了“九二共识”,巩固了国共互动的政治基础,为国共关系发展注入了动力。
(三)国民党领导人在两岸关系上的积极立场
在国民党主席选举中,洪秀柱成为国民党的新领军人物,并在两岸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主张。2016年3月26日,洪秀柱在回复习近平总书记的贺电中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期盼两党能继续秉持“九二共识”,进一步强化互信、深化合作,积极推动各个交流平台的革新与创新,协力维持两岸和平稳定,共同为两岸同胞在互动交流与未来发展上,创造更多的利基与福祉[9]。4月6日,洪秀柱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强调国共论坛和国共平台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主张不可废。4月20日,洪秀柱再次表示,国民党在两岸处于僵局时,应充分发挥稳定两岸关系的作用。6月15日,洪秀柱表示:“两岸稳定与和平发展始终是国民党为台湾人民考量的重要目标,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是这样,不‘执政时亦是如此。”[10]9月,在洪秀柱主导下,国民党第19次全党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和平政纲”,推动两岸和平发展。11月,借助兩岸和平发展论坛这一新形式,国共两党继续推进互动。洪秀柱在11月1日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闭门会议中提到:“520”后两岸政府的互信薄弱、沟通失灵,我们更应维持民间交流的温度,扮演民间交流的推手;为了避免两岸长期累积的互信基础土崩瓦解,我们主张国共两党沟通机制必须强化,造福人民的理念必须坚持,这是双方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与使命[11]。
三、国共两党合作机制构建的障碍性因素
(一)国共两党在两岸政治发展目标上的分歧
这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关系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尽管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对“一中原则”达成了共识,但是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上还存在重要分歧。首先是对当前两岸政治定位的分歧。在“九二共识”中,国民党更强调“一中各表”,认为“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两岸应互不否认对方的治权,强调唯有“互不否认”,才能够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陆方面则认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成立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已经结束[12]。其次,在台湾未来前途的政治取向上,大陆的政治取向是两岸统一,国民党的立场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因此,国共两党政治目标追求的差异阻碍了国共两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国共两党共同政治利益的不足
利益是政治的基础和起点。长期以来,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变化及调整受政治利益的驱动,以维护其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为出发点。这一点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两蒋时期,为了维护在台湾的“合法统治”地位,必须维护“中华民国”的法统,因此,国民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时期,为了适应 “宪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先行解决名义上“全中国”的统治体制问题,重新定位两岸政治关系,因此国民党提出了“一国两府”的两岸主张,以平衡党内及社会各种政治势力在有关政治改革和台湾前途问题上的纷争。李登辉本人则在此基础上炮制出了“两国论”,公开推行“台独”路线。连战时期,在激烈的台湾本土政治斗争中,因受制于台湾民众的“中国情结”与“台湾情结”对立的政治情绪和“泛绿”的“抹红”,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主张上一度不再提“一个中国”,而是主张“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甚至企图走“第三条道路”。2005年,为了扭转2004年台湾“大选”留下的不利政治形势,借助两岸议题争取民心,为夺回“执政权”积累政治资本,国民党重新回归到了“一个中国”立场,变被动为主动,从民进党手中夺取了发展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成功开启了国共党际交流,在岛内重振威望。马英九时期,国民党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在互不否认的情况下,与大陆展开务实协商,寻求彼此可以双赢的平衡点。
由此可见,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发展不主要取决于政治理念,更多的是受现实政治利益的驱动。一旦大陆的政策有损其政治利益,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将停滞不前或后退,甚至可能改弦易辙。例如,2016年败选后,国民党内出现要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甚至抛出废除国共论坛的议案。国民党内本土派主张两岸关系发展中要“求异”,多强调台湾的主体价值。从现阶段的政治现实考虑,台湾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于国民党而言,其面临的主要外部问题是与民进党的权力竞逐,国民党希望通过其在两岸关系方面的积极作为获取台湾选民的支持。虽然当前国共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国民党在岛内的政党竞争,但这种政治利益需求不足以支撑国共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未来还需积极厚植国共两党间的共同利益,才能为国共两党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更大的利益基础。
(三)岛内“本土意识”增强的制约
在两蒋时期,台湾的政治共识比较一致,但现在台湾岛内的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对两岸关系认同存在明显的世代差异。特别是青年世代由于两岸的分离和从小接受“去中国化”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下降,对大陆感情疏离,并逐渐建构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虚像。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所做的追踪调查表明,“台湾人认同”的比例不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超过了“中国人认同”,而且在2008年前后超越了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在2014年,台湾人认同、双重认同和中国人认同的比例分别为60.6%、32.5%和3.5%[13]。其中,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都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只有少数人认同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台湾“中研院”社科所的研究发现:2010年,在23岁到34岁的台湾年轻人中,43%的受访者支持“台独”。这一比例在2012年增加到46%,2013年增加到49%,2014年增加到56%[14]。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曾举例称,他在台湾南部某大学演讲时,讲到中华文化时,有学生提问为何要讲“台湾是一个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何不讲“是一个有中华特色的台湾文化”[15]。2016年的台湾“大选”结果显示了台湾“本土力量”的壮大和“本土意识”的增强。在台湾日益增强的“本土意识”影响下,国民党将会因应台湾岛内的政治氛围,加强“本土论述”。这将影响国共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