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研究

2017-06-16 18:08邹桂元刘宏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大学生

邹桂元 刘宏伟

[摘要]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弱化的倾向。其原因与整体社会环境、价值观、西方文化影响有密切关系,其中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成因。信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学习、探究和培养的。高校可以从信仰体系的构建、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加强创新和管理,进一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应肩负的教育责任中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职校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一)普遍认可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但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不多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非常重要,认为它可以起到激发、激励个人行为的作用。但进一步谈到“马克思主義信仰”,职校生的认知不太清楚。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信仰与信念、信仰与宗教、信仰与崇拜、信仰与科学这些相似概念不太清楚,难以区分这些概念之间的异同。

(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得不多,所持信仰方向不明,理解不透,信念不坚

调查显示,学生们所持的理想信念观点,很难进行清楚的信仰划分。比如有的学生对天文技术类的知识既持有科学信任的态度同时对鬼神这些传说也保有部分信任;有的学生认为西方所提倡的价值观、三权分立和民主思想方式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也有一定道理;有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个人的自由,跟政治类的信仰不矛盾、也并不对立。

(三)面临信念、信仰方面的困惑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解答

调查显示,相信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学生占比不高,关注社会发展问题的学生比关注自身与家庭问题的学生少得多。经济与思想解放带来了社会中个体理想信念的内容和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了。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数据基本吻合,显示被调查群体对“信仰”这个词理解不清晰,有被调查者甚至感叹中国已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无论是宗教、还是传统的优秀文化、价值观、还是神话传说,各种带有信仰性质的教义,都很难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例外。现在的大学生更侧重从身边的实例分析,得出结论,倾向于认同金钱至上、自由竞争、精英治国的西方式模式。

二、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大潮下的经济效益论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同志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出了一剂良方。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大潮的裹挟下,这种理念不仅仅影响了行动,如影随形的“唯金钱论”也逐步成了信念信仰的主题。甚至于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群体贪腐行为也层出不穷。对于青年学生而言,这种社会现象的冲击力非常强。金钱论裹挟着流行文化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的认知出现了迷惘、摇摆和不确定性。虽然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目前看,我们接受外来灌输得多,被影响得多,尤其是吸收我们自身根植于民众中优秀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少。

(二)捍卫信仰的殉道方式的弱化

信念信仰因殉道者的牺牲而伟大和神圣,“只要主义真,砍头不要紧。”这句箴言曾带给我们深沉的震撼,这种无畏的殉道精神强化了信仰的光芒,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时代最鲜艳的旗帜,凝聚和感召了巨大的力量,逐步成就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想。而和平时期的当代,这种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生命的时机并不多,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颜色难再用鲜血来强化了,其感召震撼力也逐步弱化了。

(三)伪信仰者的反面榜样的摧毁

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是不同时代共有的斗争经验总结。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执政党,我们党的领导面临的情况复杂,挑战艰巨。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逐步放松了理想信念的教育,沦为了“伪党员”,行的不再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而且满足私欲的勾当。这种伪共产主义信仰者,给我们的队伍、我们的组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后来追随者产生了迟疑不前的踌躇,尤其是对青年学子,他们接收的这种负面信息很容易被放大,被过渡解构。

(四)信仰塑造的投入不足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基本停留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层面上,70%的学生在遇到关于人生意义、价值问题的困惑时,不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寻找立场、观点、方法帮助解决问题;而是更多地求助于家庭和从身边的实例中寻找答案。而我们大多数教师也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进行融会贯通,不能很好地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今世界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现象和思潮,未能在学生已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认知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上的合理提升。

另外,党的领导弱化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多数高校将培养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工作内容。对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有所弱化,马克思主义旗帜不鲜明,德才兼备的评价体系被唯能力论取代。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教育,方式方法陈旧,7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五)话语环境欠佳

当代媒体队伍大大扩容,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而相关管理未跟上。大多数媒体逐渐在利益至上原则的指导下以猎奇(即使是不良的、甚至造假的)或娱乐大众(甚至恶搞)为己任,宣传的是“低俗、媚俗、庸俗”的快餐文化,而忽视了媒体的社会引导与环境塑造的责任。未能给大众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导向;未能帮助大众更科学、更客观地了解这个世界;未能更好地宣传正能量,而是沦为自身的收视率和集团效益的奴仆。这种话语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当前社会传播得非常艰难,加上我们可借鉴的对象和方式方法并不多,导致我们在培养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上的滞后和无力感。

三、塑造信仰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是信念养成的关键阶段,而真理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与个体联接,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的互动才能使人产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正确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事关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事关中国梦的实现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遵循认知阶段特点,更加重视大学生这一关键阶段

富勒的认知阶段理论将人的认知按照年龄进行了划分,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认知对象正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接受各类思想、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展,进入了自我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一时期,针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将能较快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教育部管理门、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把握好这一关键时候,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另外,放弃毕功成于一役的简单做法,遵循信仰自由的原则,从尊重不同人群的信仰选择开始导入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教育。时刻保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并将职业精神、法治精神作为补充,在充分尊重信仰的自由氛围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国民信仰体系。

(二)按照认知过程,全方位循序渐进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是真理,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规律,通过符合当代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和习惯,将理论循序渐进地送到他们中去,引发他们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做到入脑人心,他们就会主动走向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

1.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突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础理论教育系统地进行理论“灌输”,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实际,加深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2.利用其他社會科学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可以说当代各门各类社会科学学科都不同程度地接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深人发掘各类课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认识社会本质的能力。

3.将自然科学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坚强后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得益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三大自然科学成果,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人工智能等进一步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自然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意识、理性意识的最佳渠道,它用雄辩的、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是戳穿一切伪科学、虚幻现象、主观臆猜、江湖骗术的利剑,也是增强自身识别能力的可靠依据。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就会赢得更广范围人们的信赖。

4.对课堂上不方便讨论或课本上未尽回答的问题,可通过学术讲座、讨论讲堂、辩论赛、征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其它方式,来进行专题讨论或引导学生切身体验,让学生们融入其中,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

当学生能正确、合理、清晰、有力地回答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人”、“认知自然的规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等哲学问题时,他们就能逐步理解和接受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必将是共产主义社会。当学生坚定地踏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时,就算行进在通往马克思主义真理殿堂之路上了。

(三)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信仰是一种自觉的跟随,是一种态度,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是一种价值观,但绝不是自觉形成和能自动、永恒保持的。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阶段中,总会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出现,面对不确定性和例外事件时,人的思想可能会发生变化,有的甚至会放弃原有的认知,变换自己的信念、信仰。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将个体信仰的培养作为一个人终生的教育任务,一方面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打造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要不断跟随科技发展,使用新媒体、适应新语境、新方式,结合新问题进行教育方式创新,以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将开放型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普及到群众中去,解释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部分陈旧内容的被淘汰现象,不要悲观,继续保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创新适应新变化。

(四)重视榜样作用,强化信仰激励

学校和教育机构,要注重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将德育、美育与信仰教育结合起来作为考核和评价优秀的重要指标,不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的初衷,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宣扬正面事迹和人物形象。结合评先评优,正面强化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荣誉。同时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要旗帜鲜明地加以批评和曝光,树立学生明确的“荣辱观”,把社会上关于宗教、金钱等不良信仰的影响降到最小。

结合我们党和国家的“八荣八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反腐倡廉”等强有力行动和成效,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学生划出清晰的行为边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信仰,是值得提倡和养成的信仰。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引导、培养才可能达成。要把握大学生阶段是信仰养成的一个核心阶段;把握信仰的层次特征,全方位循序渐进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保持学习和理论更新,把信仰结合现实来宣导;要用榜样、典型来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层次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追随者。高校应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并在她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