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绝美之境,只有真正走进了那个境界,才能得到深刻的领悟。在我看来,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指的是古典诗词,更是指其中的精华和灵魂,也是学生不太容易把握的部分。近当代的诗词由于使用了白话文,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不太高,主要是古典诗词的教学成为老师的重难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上下几千年,我国一直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诗的国度,被誉为“诗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肇端,由楚辞而乐府,由乐府而唐诗,由唐诗而宋词……近三千年的诗词文化,繁荣弥久,精彩纷呈。在初中阶段开展对学生的诗词教学,对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内涵都是极其重要的,对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感情是有益的。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都是千古绝唱,因而语文教师应倾心将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好、教精彩。
一、认识诗人,知其人而学其文
在初中语文诗词的学习中,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应首先清楚作者这个人,也就是要对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进行细致的了解。诗词本身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抒发,是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色彩的,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不知道作者因何而有感而发,怎么对诗词的本意进行领悟?所以我说,要知其人然后才能学其文。
在开展诗词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自主地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对作者资料和诗词时代背景的搜集。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来讲自己所找到的资料,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交流。这样,一方面完成了学习诗词的前期准备,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李白这个人。第一,学生要清楚地了解李白所生活的年代,仅仅知道他生活在唐朝是远远不够的,唐朝历经数百年,波澜起伏,每个时期的诗人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迹。教师还应让学生知道,李白是生活在盛唐,是唐朝政治、经济、民生都处于顶峰的时期。那李白为什么没有写出那么多快乐和享受生活的诗篇,却有大量的伤感、自嘲、放荡的诗歌呢?因为李白的人生经历也是学生需要把握的,如果不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就不能深入了解他的诗歌。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李白的诗歌为什么在大开大合、浪漫恢弘之外,又带有无盡的感伤和消沉。为什么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把握了时代的“盛”与李白人生的“衰”,就能领悟其中的原因了。
二、强调吟诵,感其情而会其文
古典诗词对格律是比较讲究的,因而能充分体现出诗词这种文体所特有的韵律美,节奏明快而富有文字平仄美,非常适合学生大声地诵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诗词大声地吟诵,让他们深入感受诗词的韵律,同时还因感观的多重刺激强化了他们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大声地诵读能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中,使之与作者发生情感的沟通,对他们深刻领会诗词思想内涵是有助益的。
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果不是用大气磅礴的语气来豪迈地吟诵,怎么能体验到作者旷达的心境,词中所体现的开阔与博大,只有与学生的声音交融起来时,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少女的细腻情怀,用温婉而愉悦的语气来吟诵这篇美词,这样才能品味出作者发自心底的欢愉和对幸福生活的“流连”之情。
三、逐句细鉴,解其字而悟其文
大家都知道“推敲”的故事,这证明了诗人在行文时对一字一句的精心雕刻,诗词不同于其他文体,由于受字数和节律的限制,作者必须用特定的字数表达完整的思想和情节,也可以说,诗词虽短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是解构题目,从诗词的题目中寻找作者的思想脉络;二是要找到文眼,抓住通篇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字句;三是要把握经典句子,一些诗词中的句子或词汇已经成了如今的成语或格言,这要求学生一定要抓住,而且要对作者的原意和现在的用意进行区别认知。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品本身是一首爱情诗,这两句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忠贞,而现在的通常用法却不是作品的本意了,而是用来表达一种敬业的、奉献的精神,特别是更多的用来赞美教师。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这类诗词原意与今意的区别,不然就可能误解了诗词本身的思想内涵。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这些诗词不仅体现了文学的美,而且还能传达给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爱情、忠勇等精神财富,对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能让学生在提升鉴赏诗词水平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12).
[2]邓四野.怎样教好初中语文古诗词[J].安徽文学月刊,2007(5).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