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 管建刚
写着写着,你就有水平了
◇特级教师 管建刚
经常有年轻老师说,自己的文笔不好,读书的时候就怕作文,不会写啊。
不会写不要紧,不要让“不会写”成为“放弃写”的理由。不会写才要多写啊。写着写着你就会写了。没有人能什么都不做就等来“会”的。站在岸上不肯下水的人,永远是个“旱鸭子”。母语写作这事儿不用学,拿起笔来写就可以了。安徒生、高尔基、沈从文、莫言都没上过什么大学,毕淑敏、鲁迅都是学医的,他们完全是自己写出来的。
从2005年出版第一本书,到今天我出版了18本教育教学的书,这些书还很受老师们的欢迎。但老实说,我真不是什么有写作才华的人。上学时,语文是我所有学科里最糟糕的,我是阴差阳错成为语文老师的。我不是会写了才去写的,而是写着写着有点会写了。不要等条件成熟了才去做。等你心中的所谓的条件都成熟了,“条件”本身又涨价了,你又得去等“条件”了。做着做着,条件就真的成熟了。
英国青年科莱特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青年叫比尔·盖茨。一天,比尔·盖茨找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科莱特摸了摸比尔的额头,说:“你没发烧吧,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那怎么可能?”10年后,科莱特成为Bit方面的博士,比尔·盖茨进入《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又过了2年,科莱特成为博士后,比尔·盖茨成为美国第二富豪。又过了3年,科莱特认为自己能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此时的比尔·盖茨已经绕过Bit软件,开发出 Eip财务软件,速度比 Bit快1500倍,两周内占领全球市场,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
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一边做一边学,效果最好,速度最快。
经常有老师抱怨,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你有经验就写经验,你有教训就写教训,教训、经验都没有,那就写教育上的碌碌无为。只要写自己的东西,你永远也写不完。你老觉得没东西写,那是你不再写自己,总想着写别人那样的东西。“瘌痢头的儿子自己的好”,写什么,就那么回事。
不少青年教师,一拿起笔来就想要写成文章,苦恼不堪。文章是一座房子的话,日常你就要去准备好钢筋、水泥、砖块、木料等。这些都准备充分了,造房子没什么难的。准备的东西都没有,绞尽脑汁也只能换来痛苦不堪。
日常要勤于记录,你记录了自己10条经验,一篇经验论文一定不难写了;你记录了10个失败教训,一篇教训论文也让人耳目一新;你记录了自己教育生活的碌碌无为,记录多了,说不定能写成一本不错的励志书呢。记录失败真的挺好的。哪天我真想写一本书,写日常的教育失败,书名就叫《我的教育失败》,那可能是本很好读、很好卖的书。一线老师的教育写作和大学教授的不一样,和教科研专家的也不一样。表述风格不一样,写作内容不一样。不要刻意去模仿,那是他们的长项,不是你的。一线老师的长处是鲜活的一线故事。记录这些,每个人都能手到擒来。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总停在某个水平上,总在皮上挠,挠不到里面去;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自己讲故事的能力还有缺陷,还得往前走一步。那我要恭喜你,你已经有了大的进步,你已经自动自发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它比专家看了你的东西、指出你的问题所在要宝贵得多。
逮到什么就写什么,哪一“点”有感觉就写哪一“点”。只要有东西写,笔就不要停。教育故事、课堂反思、教育批判、教育争鸣、教育理想,每天常想:今天能逮住什么来写?这个阶段,要敢于为难自己,强迫自己。1998年10月,我花了大半年的收入狠心买了电脑。我对爱人说,我会把电脑的钱 “写”出来的。那时候,一篇八九百字的教育随笔,我要敲打一个星期:每天晚上7点到9点,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冬天,家里没空调,爱人搬来一个纸箱,纸箱里铺了棉被,脚伸进去,棉被裹住腿和脚,电脑前敲打两个小时。一星期十几个小时,生产一篇千字文,平均一小时只写了五六十字。
小孩学刷牙,你逼着他刷牙,他躲猫猫似的,少刷一次是一次。刷牙成了习惯,哪天没刷牙,他会“噌”地从床上爬起来,刷了牙,嘴里清新了才睡得着。写的习惯也是这么回事。
也有年轻老师说,读书不多,肚子里没什么理论,写不出东西。
没有理论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没有教育教学的故事。一线教师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思考,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的想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大白话,大实话,心里话,有什么不好?我就喜欢读。身边的一线朋友也喜欢读。倒是那些满脸严肃的理论文章,一线朋友们大都丢在一边,懒得去碰。
其实,“缺理论”只是你的想当然。好多发表出来的文章,也没多大的理论。比如你现在读的这篇。有思考就行了。别跟我说“我没有思考”。人本身就是思考的动物。一个人能够做到不思考,心无所思,不得了,那是得道高僧。我们一直在思考,思考到了睡梦里。普通人的思考没条理,凌乱,零散,浅显。你拿起笔来写,写本身就是帮助你的思考进入“条理”“集中”“深入”,用写的方式练上一两年,你的思考就比别人强多了。
看老师们的职称论文,我读得很难受。我们一线教师,教育写作的重心要转向自己的故事和思考。我没有力量改变体制下的“八股论文”,但我可以向你保证,你有 10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我确保你能提炼出一篇精彩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线教师的论文。你有100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我确保你能出版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一线教师的专著。
游泳的理论、技巧全装进肚子里,再去学游泳的人,那叫书呆子。那样的书呆子去学游泳,比没看过什么游泳理论、技巧的人未必快;搞不好,淹死的那个,就是满肚子游泳理论的。
有老师说:管老师,你推荐几本书吧,我读了再去写。
不,你先写,写了你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你就知道自己该读什么。写了后知道“不足”,能知道“不足”的具体位置。不写,只知道“不足”,不知道“不足”的具体位置。看出了自己的问题再去阅读,阅读好像“水滴到了海绵上”,而不像以前,“水滴到了蜡油上”。
我的作文教学改革做了好几年,想写成一本书。我知道不能光把做法罗列,还得把做法背后的东西讲出来。我讲不清楚,写不明白,只好去读有关作文教学的理论书。哎呀,这里有一句和我的做法相吻合的“理论”,哈哈,那里也有一句和我的做法相吻合的“理论”,我一边读,一边找,一边乐。读的背后有着那个写的等待,再枯燥的书,你也能读下去。很多老师读“理论”,觉得枯燥、晦涩,读不下去,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去读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东西,越读越泄气,越读越烦心,只好对不起那本书了。一线的我们,不是要有了一肚子的理论,才能写作;写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去寻找相支撑、相呼应的理论,那样子,一边写一边读,读的东西,会很快和写的东西调和起来。
这么读,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功利”是个中性词,不是贬义词。这样的阅读,不只发生在老师身上,各行各业都有。可能老师比较清高,比较纯粹,有点阳春白雪。从事营销的人,营销中看了很多营销书,一边做营销一边读营销书,书里的“营销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营销行动”,越读越有滋味。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人,看的大都是计算机原理、网络编程,一边读一边应用,“读”“用”结合。
读流行书就像吃糖,上口甜,读了几年,也就是甜,吃就吃了,不吃就不吃,上不了瘾。啃专业书,就像抽烟、喝酒,上口苦、涩,不是滋味,啃出味道来,也就离不了了。关键是,最初上口的苦味,能不能熬过。
有老师说,教师的写作不是评职称就是争荣誉,教育写作是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的确有一些老师对教育写作产生了误解,走上了“华而不实”的路。真正的教育写作一定能促进你增强教育本事。我在每天的记录中,经常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第二天就去弥补了;有的时候,写着写着产生了新的实践的灵感,第二天马上付诸行动了。
做过的事情是要回头去看一下的,只有回头看,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和不好的,才会知道哪些是要经常做的,哪些是要改进了做的。反思不是写几个反思的字,而是重新“阅读”自己的教育行为。这个“阅读”还必须细致和专注。教研课你可以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反复“阅读”。然而一线教师的很多教育教学的行为,是无法录像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写”——这部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摄像机。
写的时候,大脑的放映机慢慢“回放”现场,你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智慧,这些教育智慧经由笔的传递,在你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智慧由此深入你心;你会发现自己的教育缺陷,这些教育缺陷经由文字的剖析,在你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遗憾,教育缺陷由此转化为“刻骨铭心”的教育经验,你由此知道教育的“沟”和“坎”。有的时候,写着写着把前面写好的东西删除了,从头再写,从头再“读”自己的教育行为,写好一个故事,要多次“阅读”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将自己的教育行为里的纹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种阅读,谁也无法替代。除了你自己,谁也无法进入。只有你才能“读”到自己脑子里的“书”。正是这个意义上的“读”,教育写作充满了唯一性,谁经常出入于这个“唯一”,谁就能变得敏锐起来,清楚起来,明白起来。
你问鲁迅,写作文有什么秘诀,鲁迅说没听说过。你问老舍写文章有什么技巧,老舍说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你问我,我告诉你,写作的最大秘密就在于你马上就去写,每天500字,坚持写一年,一年后你再看自己的文字,再看自己的文笔。
我等着,一年后的你。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实验小学本部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