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娟
“指向写作”的教学智慧
——特级教师魏星、管建刚《水》教学对比赏析
◇蒋丽娟
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应指向言语表现。只有放在说和写的言语表现中,听和读才有“能力”和“目的”可言。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以写作为主轴的阅读教学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重视,特级教师魏星、管建刚分别执教的《水》,也正是诠释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1.魏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经历是非常珍贵的,它是我们写作的宝库。萧红这个名字,听说过没?
(出示)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生齐读)
师:这个园子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生机勃勃。
师:还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自由自在。
师:太阳、花、草都是自然界的景物,当你把一种心情投放到合适的景物中去,就能表达出独特的感觉。我们再来看看。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母亲的嗓音为什么会有香味呢?
生:作者很爱母亲,所以觉得母亲的嗓音有香味。
生:突出母亲的嗓音很动听,仿佛打开了满园子的芳香。
师:母亲柔美的声音在流动,“我”的感觉也在流动,从听觉流到了嗅觉,多么有意思的表达!你看,每一次词语的运用都是一次创造。我们再来看看作家马朝虎是怎样来写《水》的。
2.管建刚教学片段。
师:先提几个问题,考考你们预习得怎样。第一问,文中村子里的人吃水要去一个地方挑,这个地方离村子多远?
生:十公里。
师:一个人一小时走四公里,十公里要走多长时间?
生:两个半小时。
师:第二问,对村子里的人们来讲,什么样的日子像过节一样美好?
生:下雨天。
师:第三问,大热天,“我们”四兄弟渴死了。母亲没有用“渴”,而用了另一字,什么字?
生:饿。
赏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两位老师的导入截然不同:前者是从童年经验引入,朗读、品味萧红和孙友田表达自己童年时独特感觉的课文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然后从写作的角度切入本文的学习。后者是从检查预习入手,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看似平常,却有深意,每个问题都直指文本关键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文章的主旨。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直指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关注独特的用词以及富有创造力的言语表达。两者的导入虽然看似大相径庭,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向语言表达的,都能激起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的敏感。
1.魏星教学片段。
师:现在,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传递出作家特殊感觉的关键词句。
(生默读)
生:我从第4自然段感受到那种特殊的感觉——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生:第1自然段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水很珍贵——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师: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会觉得——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再读第1自然段。
(生读)
师:在我们看来,酒比水贵重,可是在这个特定的情况下,水却变得比酒贵重。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2.管建刚教学片段。
师:村子里十分“缺水”。一般文章都会写缺水的种种“苦”,但是,作者不写“苦”,而写“乐”,写了两件“乐”事。第一件,在第2自然段,请你默读,用一句话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写下雨天,大人小孩痛痛快快地洗澡。
师:下雨天,像过节一样开心,洗澡、雨水中玩耍、游戏。此外,还写了第二件快乐的事,在第4~6自然段。请默读,也用一句话说说写了什么。
生:母亲用水窖里的水,给我们冲凉。
师:四兄弟冲凉用了多少水?
生:一勺水。
师:再说。
生:母亲用水窖里的一勺水,给我们冲凉。
师:作者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很苦,却写了两件“乐事”——下雨天洗澡,乐;一勺水“洗澡”,乐。这叫以“乐”写“苦”。
赏析:魏老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传递出作家特殊感觉的关键词句,然后根据学生的自我发现生成教学内容。学生找到了很多像“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初步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和艺术性。管老师更是由篇章着眼,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两件“乐事”,联系课文语境,得出“以乐写苦”的写作方法,为下面与学生探讨两件“乐事”的详略安排与选材标准做好了铺垫。“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两位老师都没有纠缠于课文内容的细枝末节,虽然前者偏重于探究“语言密码”,后者偏重于探究“结构安排”,但都是着眼于篇章,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这正是指向写作的教学智慧。
1.魏星教学片段。
师:冲凉的感觉真是太美好了,读——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同学们,聚焦这一段,说一说你的特殊感觉,每个小组至少要给出三个答案。
(生小组交流)
生:地上几乎没有一滴水,这似乎太夸张了!
师:为什么产生这种感觉,你没能说出来。
生:母亲非常节俭,一滴水都不放过。
生:“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这句话我感觉很特别。
师:“抚摸”这个词抓得好。
生:水刚好被毛孔吸进去了。
师:你听到你的毛孔吸水的声音没有?
生:没有。我觉得是因为他觉得毛孔太干燥了。
生:这是他心里的一种特殊的感觉。
师:让我们一起来淋淋这勺水。
(师生配乐读)
2.管建刚教学片段。
(出示)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师:这句话中水刚到膝盖,还没到脚板呢。在哪里,作者又让“水”再待了一会儿?
生:“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师:如果说,上面那一句是眼睛看得到的,那么这一句的内容不是看到的,而是——
生:感受到的。
师:这是内心的感受。作者不只写外面、看得见的水,还写流淌在心里的、看不见的水,也就是内心的感受。作文里的世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面的世界,一个是内在的心理世界,如此来写,时间就慢了,内容也变得丰富、充实,这又是写“长”的秘诀。读——
(生读)
师:写“毛孔的吸吮”这句,太有才了。我写不出,但我懂他的意思,你懂吗?
生:就是很舒服的意思。
师:是的,就是“舒服啊,舒服啊,好舒服啊”。不会写的人,写到这里,只会写:在水的滑动中,我感觉好舒服、好舒服,舒服死了。作者是不是太有才了?读——
(生读)
师: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反正我一开始也写不出来。读到自己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地方,我有一个习惯:背,背出来,占为己有。
(师背、生背)
师:不光写外在看到的,还要写内在心灵感受到的,时间就这么被拉长了。同学们,我总觉得,不只文中的“我”听到了毛孔的“吸吮声”,文中的四兄弟和母亲五个人中,还有一个人也听到了,是谁?
生:母亲。因为她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赏析:张志公先生说:“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在品读“一勺水冲凉”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紧扣关键词语——毛孔的“吸吮声”,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形象性,通过词语想象那瞬间的感觉,进入文本的情境。“吸吮声”其实是作者在极度“渴”的情况下打通了触觉与听觉的通道,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对水的渴望,这样的表达是极具特色和创造力的。两位老师都没有就词论词,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比较、朗读甚至背诵来发掘、辨析、体验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蕴含的意味。尤其是管建刚老师,更是由品读词语入手,将作者“非同一般”的表达与“一般性”的表达做比较,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到表达有高下之分,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写作时的“语言趋优”意识。这样的字词品读,唤醒、顺应和养护了学生的言语体验与表现欲求,可谓用心良苦,充满智慧。
1.魏星教学片段。
师:从那一勺水,我们感受到作家对水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所以用了许多手法来表现,比如打比方——
生:像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生:像小溪。
生:像过节一样。
师:比如反常的搭配——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生:你们真的饿坏了。
师:还有反复的手法——
生: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
生:锁住了,也锁住了。
师:打通各种感觉来写,如——
生: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师:我们童年的经历是十分珍贵的。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你最渴望的是什么?你能不能也利用“慢镜头”的写法,选用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把那种渴望写出来?你们的经历,你们的话语,就像作者眼中的“水”一样珍贵。
2.管建刚教学片段。
师:怎样让很短的事儿,写得很长?
生:特写。
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特写”可以这么写——
生:分步写,写内心。
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读书时,两只眼睛要看不同的地方,一只眼看课文写了什么,另一只眼看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什么秘诀和奥秘,这才是完整的读书。现在,考考你的“另一只眼”。
(师现场演示找东西:左边的口袋里找,右边的口袋里找,里面的口袋里找)
师:若写“找东西”,不会写的人这么写:所有的口袋都找了一遍,没有。学了《水》,你建议怎么写?
生:要分步写,一个口袋一个口袋写。
生:还要写找的时候的焦急心情。
师:这样写,就精彩了。今天有不少老师听课,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一开始,“起立”的一刹那就看出来了。再来一次,给老师们看看——上课。
(生起立)
师:起立也就一秒钟的事儿,怎么把一秒钟的事情写下来,让人读起来好像有20秒、30秒?
生:分步写。
师:怎么分呢?
生:两腿并拢,抬头挺胸。
师:手呢?
生:手放两边,贴紧裤子。
师:眼睛?
生:眼睛看着老师,炯炯有神。
师:动作分步了,内心呢?
生:可以写心里的紧张,怕出错,结果站起来都很好,很满意,很开心。
师:哇,一瞬间也有心情的变化,这么写,一秒钟的事,读起来有20秒、30秒了。
赏析:“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指向语言的运用,两位老师都深谙此道并落实于课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生活,提高表达能力。魏老师先是自己说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读相关词句的方式总结文章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方法与鲜活的词句对接起来,简单自然,灵动扎实。接下来,魏老师创设写作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调动童年经验,捕捉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感觉,运用“慢镜头”的方法细腻地表达出来。管老师同样关注读写迁移,总结了课文学习中提炼出的两个“特写”技巧——“分步写和写内心”。然后在课堂上创设了两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即“找东西”与“起立”,一个让学生观察老师表演,一个让学生自己参与表演体验,随即让学生来讲述,当堂指导,练习巩固“特写”技巧,教有方法,学有所得。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充满智慧,体现了“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从读到写”的读写一体化活动过程。
通过对两位特级教师《水》一课的教学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学习课文并不单单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而主要是学习作品言说的智慧与策略,从而改善学生的言语行为,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力。阅读教学,真的需要“指向写作”的教学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