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探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有稳定而强大的平台,语文课堂应一马当先。本文将对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69-01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把语文教学与做人结合起来,去除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做人,摄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一、诵读经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
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通过诵读不仅可以了解文意,还能达到记忆背诵的效果。小学时期学生可以诵读“三百千”,作为启蒙识字教材,初步了解祖国文字的形态美。中学阶段可以誦读“四书五经”、《弟子规》等书,可以起到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诸子百家的知识精华。了解孔夫子“仁”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告诫学生努力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给学生们学习方法。同时说到民俗文化,我们都会去鲁迅的文章中去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私塾文化,《社戏》中的看社戏、划船走水路的交通民俗,《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节日民俗。[2]课文中的民俗文化知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方面,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但这些内容只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想要多学习、多了解这些知识必须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二、理解文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
学习中华优秀美德中的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等,可以培养学生德育与品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论语十则》,就是教诲学生如何为人和怎样学习。《论语》中,子曰:“言中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告诫我们说话要真诚,要做到忠实厚道。《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是说父母讲的话要毕恭毕敬地听,教导学生要敬爱父母;“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学生们应该谦恭尊敬老师。通过诵读理解经典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身边的人,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只有语文课堂才是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最有利的媒介。俗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都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建成和谐社会的基石,培养和谐公民就要从学生抓起,所以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三、了解和学传统技能,继承弘扬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以及书法、曲艺、武术、民俗等。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先贤思想和文化知识,还应该学习一些简单的传统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练习书法有益于磨炼学生意志,了解一些曲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能够流传下来的技艺,自身就带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安塞腰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感受其磅礴的气势,了解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学习腰鼓的打法,锻炼身体,学习其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丰富学生见闻。针对即将失传的一些文化遗产,语文教学更应该发挥其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让下一代了解这些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课堂
发挥语文主科的优势,让学生们多参观、多参与、多重视。学习鲁迅的《社戏》,教师在教室硬邦邦地讲解,学生经常会听不懂、学不到课文的精髓,教师的教学也变成了走过场。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假期时去看社戏,让学生们去感受社戏的热闹景象。带学生们观赏书法展、国画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元宵节的花灯展,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都应该让学生们尽情参与。这样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看着课本去想象。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语文课程最有价值的源头,新课改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应该努力去除语文的功利性,变革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多参观、多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思想、话语、文字等方面还是从民俗、礼仪、文学等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学习先贤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学习传统技艺,发挥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2]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