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呢?
一、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任何高压、抑制、独断,都可能会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虚心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其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正如克罗波契娃所说:“只有这样的教师——高度的文化水准,热诚地忠于自己的事业,活泼的,快乐的,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才是理想的教师。”
二、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
1. 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
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演讲、课本剧表演等,或是教师指导性的表演,学生参与性的表演、交流性的表演等。教学课文《阿凡提的故事》时,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本剧表演出来。学生积极推敲文字,揣摩人物的性格、表情和语气等,还创造出新的剧情。学生用自己的表演再现了文章意境,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
2. 利用现代多媒体创设现实情境
课件、投影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教学《山村的早晨》一文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现一幅山村晓景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想象山村的美景:“潺潺流动的小溪,晶莹透亮的露珠,花儿在晨风吹拂中招手致意,还有那翩翩起舞的彩蝶和辛勤劳动的蜜蜂,欢快的小河哗啦哗啦地唱着歌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了抽象的诗句。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拓开视野,想到画外的美景:“一望无际的稻田翻着金色的波浪,自由自在的鱼儿在水中游逛……”
3.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平分生命》一文时,教师可利用课题的新颖和奇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生命能够平分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把问题提出后,教室里顿时会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生命怎么能平分?属于自己的生命是无法与别人分享的。”有的学生却说:“如果有人不幸受伤,命在旦夕,能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他,不就是平分生命了吗?”这样,学生在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中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
三、点拨探究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所以,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方法。
1. 在题眼处探究
如教学《奇异的植物世界》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读题后抓住“奇异”一词质疑,问:“哪些植物有奇异的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植物世界的兴趣。
2. 在重点内容上探究
如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可让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是描寫草原的美丽和欢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两个重点上深入探究:“你能把美丽的草原画出来吗?”学生马上挥笔作画,不但画出了“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嵌着清亮的湖水,草地上开满了叫不出名儿的野花”,还画上了“许多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你还能想到哪些欢腾的景象?”学生在欢快的草原牧歌中展开了想象:“有藏族小朋友背着书包、唱着歌儿去上学,藏族妈妈高兴地挤奶……”
3. 在重点词上切入探究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紧扣“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重点词切入探究:“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和变化?”学生马上张开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说开了:“山风吹过,云雾飘缈,像可口的棉花糖。”“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只虎虎生风的大老虎,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摇头摆尾的小狗。”
责任编辑黄日暖
见习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