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全
2016年11月2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5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0件,二等奖85件,三等奖128件。
笔者从一等奖作品中挑选出消息、通讯、评论各1篇进行赏析,试图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丰富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提供学习范本,激励新闻从业人员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从而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挖掘结硕果,“有用”必定受欢迎——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一文
刊登在《四川日报》2015年3月26日一版上的消息《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一文,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作品一等奖。这篇以“知识改变命运”为主题思想的报道获奖,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一)“深入”挖掘结硕果
假如在一群记者中,让你去判断哪一位记者业务素质最优秀,新闻采写能力最强,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谁的脚跑得最快,谁深入基层最多,谁发现的新闻最重要、最尖锐、最深刻,然后再看谁能够以最巧妙的表达方式写出新闻报道来。用这样的标准去判断,无疑这篇消息的作者徐中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
新闻,需要新闻人用全部的身心去寻找和发现。在新闻实践中,无数事实表明,有时候看似已经被“写烂了”的题材,只要记者深入挖掘,同样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样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佳作来。这篇消息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思想,可以说早已被无数记者写过,有部分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这篇报道之所以又一次使老主题成为新闻精品,荣获中国新闻奖消息类最高奖,主要应归功于记者深入挖掘结出的硕果。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该消息是记者长期驻守藏区调查思考积淀之后,在“走转改”活动中翻山越岭深入偏远藏乡蹲点村寨,对农牧民送子女上大学背后的故事进行抽丝剥茧后写出的。主题思想虽老,但它发表在与达赖集团分裂势力争夺藏区下一代的特殊背景下,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导向作用和重大的宣传教育意义。
该报道在《四川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并通过《四川日报》的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同步传播后,迅速被人民网、中国西藏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转载,社会反响热烈。报道在藏区受到干部群众点赞、评论、转发,不少地方还组队到报道所写的求吉乡取经,该乡的经验在四川藏区得到推广,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有用”必定受青睐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新闻媒体如果空洞说教、大水漫灌、千篇一律、千报一面,难免传播效果不佳。如今,又是一个讲究实用性的年代,新闻产品同样如此。如果你提供的内容,除了优质,还足够“有用”就必定得到受众的青睐。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尤显突出。这篇消息中所写的村民因不识字在电话簿上画碗筷的生动细节,所反映的贫困家庭卖牦牛筹学费的现实困境,所描写的每户村民凑一两百元资助大学生家庭的温情故事,所生动叙述的农牧民命运起伏和人生感悟,不虚夸、不造作,实实在在,完全用讲故事的方式,用事实描写事实,反映教育滞后、人才匮乏是藏区发展的现实短板;折射了發展教育、培养人才,是落实中央关于“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等治藏方略的重要基石。该报道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可感、可学、可用,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具备了好作品“留得下、传得开”的特质,有力地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作用。该报道受到中国新闻奖评委的高度肯定是必然的。
(三)标题“直观”抓人眼球
移动时代的好新闻,制作出适合移动传播的标题,其意义说多重要都不过分。因为据说全国每天都有1500万个公众号发布新闻,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严重麻木、饱和,这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对一件新闻作品的传播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篇消息的标题,肩题:从受触动到行动,知识改变命运;主标题: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标题直观、口语化,受众一看、一听就明白。“629户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这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一个不错的数值,何况是在偏远的藏族乡村。这样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标题,无疑对受众会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受众立刻会抓住报道认真看完全文。这种以巧用数字,一语破的,使受众一目了然、一见倾心、一曲难忘的制题技巧,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篇有高度、力度、深度的新闻评论精品——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中国故事,更精彩的书写还在后面》一文
新华社2015年9月10日播发的评论员文章:《中国故事,更精彩的书写还在后面》一文,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新闻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新华社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收官之际推出的重要评论。这篇评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历史进程和“九三”大阅兵、宣布裁军30万等新闻事件,讲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中国故事中的一篇力作。它有以下两点特色值得赞赏和学习。
(一)主题重大,立意高远,论述深刻
清人王夫人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同样,在新闻报道写作领域,看一篇稿子有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大不大,很重要的是要看稿子的主题思想是否深刻。我们所说的新闻主题,主要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内容主体或基本意图。新闻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一条红线,没有好的主题,再好的材料也只能是一堆素材而已,因此说确定主题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也就是说在新闻写作之前,要明确用一个什么样的纲来统领新闻作品、围绕一条什么样的主线来贯穿新闻作品。这篇评论选择“九三”大阅兵、中国宣布裁军30万等新闻事件来立意,来作主题思想,无疑题材的立意是重大的,意义是高远的。
评论中,围绕主题思想的论述也是很深刻的。如文中写的:
△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故事。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浓缩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在这里,曾闯入八国联军的队列,曾踏进日寇的铁蹄;在这里,也迸发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呐喊,发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庄严宣告。落后与挨打,抗争与奋起,高耸的华表见证这一切,红墙黄瓦又承载多少兴衰成败。
历史,何尝不是饱含感情的回忆?这些天,有两幅颇具深意的图片在网上流传甚广,令不少国人观之泪下:一是周恩来总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历史图片,一是邓稼先、钱学森等亮相大阅兵的假想画。有网友配文:“这盛世,如你所愿。”这是怎样的一个宏愿?只有重温甲午年“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剧痛、柳条湖的惊天一爆、卢沟桥畔的枪声,我们才能深切感受70年前神州沸腾、喜极而泣的胜利喜悦;才能深刻理解,一个饱受磨难的民族,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奋起直追的民族,为何如此渴望独立与富强,为何如此不懈追求文明与进步。
100多年前,两位法国摄影家拍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残破的城楼下,一辆人力车冒着寒风,匆匆而过。今天,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早已远去,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挺立于世界东方。漫步在游人如织的天安门广场,感怀巨变,仰望苍穹,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赫然刻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1941年,海明威来到中国,看到10万农民唱着号子建造机场的壮观场景不禁感叹,中国人民有勤劳勇敢、不怕艰难牺牲的精神,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硝烟散尽,精魂永存。气壮山河的抗战精神,早已融入雄壮激昂的旋律——“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就是在这旋律中,我们赢得了抗战胜利,我们举行了开国大典,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我们迎来了港澳回归、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百年盛事,我们和世界分享着胜利日的荣光。
以上论述,从历史事实感悟历史启示。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实践与精神等多维度、全方位深刻解析了民族复兴的历程、和平正义的潮流、民族精神的壮歌,阐释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时代内涵,凸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读者从评论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铿锵有力的文字,还有壮丽的日出,拍岸的潮头,时代的颂歌,必然被论述中的阐释所感染、所笼罩、所席卷,并为之鼓掌叫好、点赞。评论对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必然能够收到难以估量的传播效果。
(二)文采飞扬,生动传神,感人至深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说明传播具有载体性和审美性。文采,文若鸟之体,采若鸟之翼;古今佳作,无不文采飞扬。不少作者,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由于文字功力不济,所写作品令人兴味索然。文采不只是外衣,仅让人觉得好看,更重要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色素”。评论要讲理,因此要求庄重严肃,但庄重并不排斥文采,严肃并不拒绝生动。这篇评论正气充盈、义正词严,且文采飞扬、神清气朗;既格调高昂、铁骨铮铮,又风格多样、有血有肉。正如文中写的:
△历史将会记住什么?是铁流滚滚、战鹰呼啸的胜利日大阅兵,还是中国裁军30万的铿锵宣示?是抗战老兵微微颤抖的军礼,还是国歌响起时中华儿女心中涌起的波澜?无数的瞬间与场景,无数的掌声与感动,汇成了一个个精彩难忘的中国故事,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凝结成新的集体记忆。
△千百年来,诗人们畅想“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哲人们期盼“永久和平”的降临。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和平发展的浩荡潮流,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七十年过去,当年的孩童,已是古稀老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是在这70年中,中国的变化“天翻地覆慨而慷”。
△不论时代如何变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国人心灵的灯塔,总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照亮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以上论述,读起来气势恢宏、意蕴高远,充满灵气和锐气,显示出评论的活力和威力。正如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推荐理由”一栏所写:“这篇评论抓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节点、重大活动,进行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评论探索和创新。文章通过场景、细节、故事等方式诠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通过生动鲜活、融通中外的语言阐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通过情理交融、把握大势的论述深刻揭示中国故事的根与魂、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讲出了一个令人喜闻乐见、深受启发的中国故事。评论体现了眼力、脑力、笔力,展现了高度、深度、力度,成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评论报道中的一篇精品力作。”中国新闻奖评委把这篇评论评为最高奖一等奖是表达了受众的共同心愿。
鉴于上述两大特色,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文章播发后,社会反响强烈,被数十家报纸和网络媒体刊载,得到多个微信公众号转发,在新闻客户端上的浏览量近百万人次,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讲好感人故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5年2月15日要闻版上的人物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荣获通讯一等奖。这篇只有1300多字的通讯,描写时间跨度二十年,空間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西至新疆哈密,从哈密跨出国门到蒙古国;人物很集中,只有两个人。他们分别是河南开封人马保东和新疆哈密人马奋勇。通讯围绕两个普通百姓之间借钱还钱、诚信做人的故事展开,让读者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借钱还钱故事中,感受到做人要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信条。从而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深根植于群众心里。这篇通讯为我们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解决讲什么和怎样讲的范本。
(一)主题思想鲜明突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主题思想鲜明突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是这篇通讯的一大特色。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经济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新的发展阶段所经历的复杂变动需要新闻媒体反映舆论、引导舆论,需要媒体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激发社会正能量,回归社会主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顺势而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握好时、度、效,正确引导舆论”等精辟论述,为主流媒体“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正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的一篇佳作。通讯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简单停留在“讲诚信”报道层面上,还涵盖了仗义合作、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热议的新闻话题。让人读后,不免为之叫好、点赞,通讯中所弘扬的真善美和传播的正能量便油然而生。因此,它获得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是有充足理由的。
(二)故事讲得好,描写生动传神
故事讲得好,描写生动传神是这篇通讯的另一大特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已故教授James Carey生前说:新闻学就是描写、描写、再描写。写新闻就是“讲一个非虚构的故事”。大家都要用一个描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把自己当作一个摄像机和录音机,记录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一切。要使你的作品达到让所有没在场的人都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篇通讯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例如文中写的: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了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以上描写,采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手法,不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流畅,通篇找不到一个赞颂的词句。作者凭他直观的敏感,及时捕捉住了生活中这些闪光的镜头,他自己首先被强烈地感动了。当他利用文字介绍给读者的时候,把强烈的感情融入笔墨中,通过对环境、气氛、行动、对话乃至人物音容笑貌的具体描写,把读者引到故事发生的现场,自己不空发议论,不强加于人,甚至连通讯的最后一句话,也没有丝毫渲染。这与以往报纸上的人物通讯形成了鲜明对比。
过去报纸上发表的先进人物通讯,普遍采用通讯的传统体裁,把人物写得“高、大、全”,完美无缺,显得与现实脱节。写新闻,特别是写新闻人物,如何在传统的写作手法上有所突破,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就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在当今这样一个有些奢靡、有些浮躁、有些功利的年代,写真事、说真话、不浮夸的文风尤为可贵,很值得点赞和学习。
(三)社会反响强烈,传播效果好
社会反响强烈,传播效果好是这篇通讯的第三大特色。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作品刊发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近百家重点网站进行了转发。新疆《哈密日报》等媒体进行了转载。众多网民纷纷跟帖赞叹,对马氏“兄弟”所体现出的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大美的力量表示敬佩。同行认为,这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精彩故事。这篇通讯入选2015年度中宣部征集的《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优秀作品。
此外,通讯全文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采用断裂式行文,短段落,方便读者阅读,这在读者喜欢快餐式阅读的当下,无疑是增强报纸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这点也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
有人说:新闻是门遗憾的艺术。我同意这个说法。这篇通讯有一点瑕疵需要指出,那就是在描写借钱时,写“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这点与主题无关。“打欠条”不说明不诚信。常言道“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明算账不说明就不是亲兄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少官司和人际纠纷表明,这种借钱“不打欠条”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和宣传。不知中国新闻奖的评委们是否同意我的这个看法。当然,还是那句老话,瑕不掩瑜。这篇通讯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