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7-06-15 09:01王乐
求知导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王乐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学生个体在个体化社会的多元条件的影响下,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大学生心理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理论的形成和产生条件,即心理系统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在外在条件达到一定的值时,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及干预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有效借鉴。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心理危机;干预

一、引言

心理危机发生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在不同的阶段,其表现形式各异。“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困境面前,利用传统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即一种远离平衡态,不能自主从外界汲取适量的负熵(即熵减少,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缺少促使有序状态形成的涨落条件以及非线性、不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对远离平衡态的物理学现象的研究而创立的理论。它的主要观点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的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能从原来的无序的状态变为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条件下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首先,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开放是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前提,是有序的、稳定结构产生的基础。其次,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态的系统是有序状态产生的根源,“平衡态是体系各微观态概率分布最均匀,宏观可辨别的无差异的均衡状态;由此导出,非平衡态是微观态不等概,宏观非均匀”的结构状态。再次,突变现象,即有序的、稳定的状态形成的动力源——涨落。“涨落是指偏离系统标准状态值的随机扰动,分为内部涨落和环境涨落。人心理的耗散结构就是由结构、功能和涨落这三个要素的互动促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后,非线性相互作用。心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是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及表现为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

1.大学生心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使系统趋于稳定。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出发点,这种与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系统接受外界输入的,具有强约束性的负熵,以平衡系统自主地从外界吸收的正熵。这一过程从哲学角度来看是一种自我与他我的融合,是大学生矛盾的心理系统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信号与自身释放的信息和信号之间的一种互动和融合。

2.心理系统的非平衡态是心理发展的根源

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或趋于稳定状态的基础,这一观点符合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逻辑观点,是心理系统发展的理论基础。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熵)的交换促使心理系统趋于稳定和有序。

3.涨落是心理系统变化的动力源

当系统处于某种临界状态时,一个微小的涨落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系统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现象。涨落原理充分地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思想,在系统进化临界点上某种微涨落被放大为影响系统整体运动的巨涨落,系统就呈现出失稳现象。此时,如果巨漲落能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而稳定下来,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有序结构。大学生心理系统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即系统的自我调节差,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明显。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临界状态因系统自我输入的正熵与外界输入的负熵的量值而发生变化。

4.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系统变化和发展的基础途径

心理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其发展是系统内外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相互作用根据性质分为线性作用和非线性作用。线性作用更多地表现为系统内外因素之间相互叠加的量变作用,是未发生性质变化而产生新的系统结构的作用;对应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最终产生质变,生成新的结构的作用。当心理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更多地是对系统内的正熵的抑制,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当系统达到某种临界状态时,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可能将某个微小的涨落放大,越过临界点,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以达到新的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1.积极的心理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系统的熵流交换

耗散结构理论成立的条件之一便是系统的开放性。心理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熵的交换,使系统在与外界不断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有序、稳定的结构。

熵是热力学中表示状态程度的名词,其物理学意义表示为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正熵代表负向能量,负熵代表正向能量,因此,熵流正负会影响到心理系统的稳定程度。当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时,系统自生的正熵与从外界吸收的负熵维持了系统的稳定,这时系统的混乱程度降低。因此,维持或改变大学生心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程度,需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摄入足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正向性的负熵,抑制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正熵的摄入,平衡心理状态。负熵的摄入,从外部因素来说,需要人为提供足量的适于交换的能量和信息,如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营造舒适、和谐的外部环境,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和抵触。从内部因素来说,大学生需要保持心理系统的开放性,主动接受外部熵的摄入,善于利用各项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外部资源,促进熵流交换和平衡。

2.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心理系统保持非平衡态

系统的非平衡态是稳定、有序的前提,系统的开放性是非平衡态保持的根源,正常的内外部能量、信息的熵流动是系统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对系统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认知,培养学生以发展、运动的眼光看待事物,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系统非平衡态的保持,维持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促进心理系统涨落的突变

量到质的变化需要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心理系统的发展变化从无序、不稳定向有序、稳定的状态的转变需要足量的负熵的摄入以促进涨落的突变。

而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对熵流交换的量的把握能力还不足,因此,需要在判断目前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及时地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手段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以防巨涨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的冲击。

4.树立整体观,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促进系统内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大学生心理系统是由多个相关的子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心理系统整体的变化。因此,准确判断各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及其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引起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危机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整体观的理解,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时,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所处的外部场域的干预,如构建和谐舒适的生活和学习氛围,搭建适合学生个体特征和心理需求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降低其对自我的关注和抑制其对系统内的正熵的摄入,促使大学生心理系统朝着正向发展。

五、结语

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及危机干预,结合系统论和哲学的观点得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自身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协调,通过正负熵流的交换,摄入足量的正向能量,促进大学生心理系统趋于有序和稳定,即心理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徐 爽,张彩鹏.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150.

[2]成 军,郭 兰,程永进.基于耗散

结构理论的青年心理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07,(3):170-173.

[3]王 斌.大学生心理耗散结构的演化机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20-23.

[4]李香晨.耗散结构理论与对立统一规律[J].社会科学辑刊,1988(6):27-28.

[5]姜国峰.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4,10(1):24-26.

[6]孙 果.学习心理与耗散结构理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12-15.

[7]赵守盈,刘旭华.从耗散机构理论看心理失衡与调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3):83-87.

[8]李德昌,田东平,薛宇红.素质与秩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教育学原理探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2):71-74.

[9]赵 霞,孙 果.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29):166-168.

[10]陈 丽.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6,8(1):55-58.

[11]王 霞,张 雪.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类型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9):381.

[12]代 琦.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类型及干预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3]姜土生,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98-103.

[14]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

[15]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16]何元庆,姚本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5).

[17]张爱宁,徐光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8(2).

[18]章成斌.大學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